醫療常識★吃粽6訣竅,健康慶端午

文:國民健康署;樂活營養師編輯群 整理

 

端午節前後,粽子成為餐桌上的要角也代表濃濃的思鄉情意,然而三餐在外的民眾又該如何挑選市售粽子呢?國健署表示想吃得美味又健康,就得從熱量、食材、沾醬等6大點著手;另外國健署也號召各縣市衛生局輔導地方餐飲業者、醫院、社區研發設計減熱量、減油、減鹽、高纖、採用在地食材的特色改良粽,提供更多健康美味的選擇。

以下為國健署建議的六大原則:
1. 減少熱量攝取
市售粽子可以包裝上的食品營養標示為參考,挑選熱量較低的粽子。

2. 用了什麼食材
加了全穀雜糧的粽子,和選用杏鮑菇、香菇、地瓜、南瓜、竹筍等天然食材為餡料者,都能提供較多的維生素、礦物質以及膳食纖維。至於脂肪和膽固醇的部分,盡量以瘦肉為主,並減少鹹蛋黃的攝取。

3. 天天都要5蔬果
就算餐桌主角是粽子,蔬菜水果仍是不可忽略的一環,用以補充維生素、增加飽足感、促進腸胃蠕動等好處。

4. 替代正餐不過量
糯米跟米飯、麵條一樣屬於主食類,而餡料中的油脂和糖也是造成熱量攝取過多的來源,因此食用時需與飲食中的主食類、肉類及油脂類做代換,避免食用過量引起肥胖,食用時記得切成數等分,與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購買時也應適量、避免浪費。

5. 原味很美味,不一定要沾醬
好吃的粽子真的需要甜辣醬、番茄醬讓美味升級嗎?通常醬料的鈉含量高,加上肉粽的高油脂,都是增加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因素之一;另外甜粽、鹼粽時所搭配的砂糖或果糖,則有熱量攝取過多的問題,因此享受粽子時仍盡量以原味為主。

6. 慢性病患要忌口或學習適量
心血管疾病的病友,應減少食用飽和脂肪及膽固醇較高的鹹蛋黃、五花肉,並減少食用鈉含量較高的沾醬;糖尿病友則須注意含糖量高的甜口味粽子,並列入飲食計畫中;若腸胃不適者,食用時除了要適量攝取,也要注意細嚼慢嚥。

 

本文出處:http://www.foodcare.com.tw/weeklynews.aspx?article=19296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 樂活營養師 www.foodcare.com.tw;歡迎加入粉絲團www.facebook.com/foodcare。未經授權, 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李映萱 / 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苗指揮中心今(26)日表示,為儘速提升國內第二劑COVID-19疫苗涵蓋率,將自9月29日起陸續配送AZ疫苗,預計開放7月22日前已接種第一劑AZ疫苗且間隔滿10週以上之52歲以上民眾,由縣市政府安排通知接種第二劑AZ疫苗,並可視疫苗庫存、到貨與接種情形...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防疫期間,減少外出跟聚餐已經是全民共識,但在家怎麼吃才健康?營養師建議只要學會掌握 三大比例就能吃出標準的「防疫餐盤」,兼具美味及健康,秘訣在於善用圓形餐盤,4分之1放蛋白質食物,4分之1是全穀主食類,4分之1到2分之1是蔬果,吃對比例,保證免疫力一把罩。 很多媽媽在...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支撐身體的脊椎,是影響人體健康中最重要的結構之一,尤其脊椎牽涉範圍廣泛,包含骨盆、髖關節也都可能被影響到,醫師建議,民眾可從日常生活的細節注意起,觀察脊椎是否有保持在正確的位置上。 該如何觀察脊椎有沒有在正確的位置上?聯安診所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洪育忠提供小訣竅,不妨可把...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王佐銘 韓羽婕 劉宇軒/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國內新增5例COVID-19確定病例,均為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無新增死亡。 指揮中心表示,今日新增5例境外移入個案,為3例男性、2例女性,年齡介於10多歲至30多歲,分別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案16287)、美國(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