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吃肉等於增加血膽固醇?

◎ i-Nature 編輯部
很顯然的,血膽固醇是疾病風險的重要指標,這就帶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食物如何影響血膽固醇呢?簡單來說,動物性食品與增加血膽固醇相關,而植物性食品則和減少血膽固醇有關,幾乎沒有例外。
  
許多動物實驗與人體研究都指出,食用動物性蛋白質會增加血膽固醇。當然,飽和脂肪與飲食膽固醇也會提高血膽固醇,只不過影響不如動物性蛋白質那麼明顯。相對地,植物性食品不僅不含膽固醇,而且會以許多方式降低身體製造的膽固醇——中國營養研究的發現,全都符合上述現象。

疾病與血膽固醇的關係相當值得注意,以美國標準來看,中國人血膽固醇含量與動物性食品的食用量都非常低,例如在中國鄉下,每人每天平均只攝取7.1克的動物性蛋白質(大約是三塊麥克雞塊的攝取量),而美國人卻高達70克。我們原本的假設是,只要把動物性蛋白質攝取量與血膽固醇降到像中國鄉下人那麼低,人們應該就不會發生西方病了。但是我們錯了!即便在中國鄉村,攝取少量的動物性食品仍會提高罹患西方疾病的風險。

我們研究了飲食對於不同血膽固醇的影響,至此又出現了引人注目的結果--人類若食用動物性蛋白質,將會增加「不好」的血膽固醇,而食用植物性蛋白質,則會降低不好的血膽固醇。

關於血膽固醇,大部分的醫師都會說,飽和脂肪與飲食膽固醇是最能影響血膽固醇含量的飲食因子。近幾十年來,可能還會有人說大豆或其他高纖維的粗糠製品能降低膽固醇,但鮮少有醫師會提及動物性蛋白質和血膽固醇的關係。這個情形至今仍沒什麼改變,就算已有證據顯示動物性蛋白質和血膽固醇的關係比飽和脂肪或飲食膽固醇更密切,但許多醫師還是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潰瘍性結腸炎屬於慢性且反覆性腸道發炎疾病,多好發於約20歲年輕人50至60歲中年人,目前致病原因不明,但恐與遺傳、免疫系統失調、腸道共生菌失衡或飲食等因素有關,包括前日本首相安倍晉、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等許多名人也飽受次病困擾,因此又有「總統病」之稱。天天腹瀉以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長期服用口服類固醇會出現嚴重副作用嗎?但其實即使服用時間較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疾病風險!最新研究發現,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天數小於或等於14天),不僅會增加消化道出血,也可能提高敗血症與心臟衰竭的風險,這篇研究成果也刊登於2020年9月1日國際內科醫學權威期刊。...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許多人到牙科看診時,牙科醫師會用X光攝影來評估或建立醫療計畫,如:根管、拔牙、植牙及牙周病等各項治療。常見的牙科X光機可分為牙根尖X光機、全景口腔X光機及牙科錐狀束電腦斷層X光機,選用適當的X光攝影,可以讓醫師清楚瞭解患者的口內狀況,作為診療參考的輔助工具。椎狀束斷層X...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27歲呂小姐,原就有一個3歲女兒,去年懷了雙胞胎,在13週時卻發現胎兒異常,因此轉至醫院就診,經檢查後,醫師研判其中一個胎兒為無心怪胎,若不處理恐危及另一個健康胎兒;因此在17週時,在醫師的建議下採射頻燒灼進行胎內治療,順利終止無心怪胎的血流,呂小姐也於38週順利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