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吞嚥肌運動 拔除鼻胃管找回自主進食尊嚴

吞嚥肌運動 拔除鼻胃管找回自主進食尊嚴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吞嚥小組拔除餵食管 已達數個成功個案

鼻胃管通常用於吞嚥困難時,供個案食物、飲水或藥物等功用,但因除了口腔或腸胃道因素,需為了引流而短暫留置,容易引起口腔不適、口腔清潔受限等問題;為協助長期期臥床並以鼻胃管進食的病患,衛福部臺南醫院成立吞嚥小組,結合各科評估,加上護理師協助調整姿勢,目前已成功為多位已插鼻胃管但意識清醒的患者,成功拔除管子,不但讓他們順利恢復進食,自主吞嚥,也為他們找回生命尊嚴。

末期患者是否需仰賴管子進食 仍備受爭議

衛福部臺南醫院高年科醫師林佩芬指出,像是反覆性中風、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候群或癌末等患者,到末期都可能伴隨有吞嚥問題,但是否要仰賴管子進食,倫理上仍備受爭議。長期臥床且必須仰賴鼻胃管進食的患者,常因憂鬱、失智、味覺嗅覺障礙或飲食太清淡等原因,造成食慾不佳,不一定是吞嚥障礙,應尋找其不吃的原因;臨床上,常有胃口差、體重降等患者,喝廣告介紹的管灌液體,或已插上鼻胃管,但藉由攝取果汁機絞碎並添加香料、鹽等食物,恢復食慾且拔除鼻胃管。

長期置管 恐增加吸入性肺炎風險

根據統計,插管後的拔除率約20%,加上長期置管不但可能會增加吸入性肺炎的機率,對於末期失智症患者,也可能無法有效改善營養;林佩芬醫師指出,改善吞嚥問題,其實可從食物和復健獲得改善,像是吞嚥肌運動、餵食時身題傾向無力的一側、吞食後立即低頭或以神經可塑性設計等方法,可幫助改善。

鼻胃管拔除成功案例 需仰賴患者耐心訓練

臺南醫院吞嚥小組目前針對數個鼻胃管拔除成功的案例中發現,都具備照顧者觀念上可接受偶爾嗆到、願意花時間準備飲食、有耐性的接受訓練過程等條件,且患者有足夠意願和清醒度,另外,也發現成功減少作用不大、但會影響神經運作的鎮靜劑,及減少唾液分泌之藥物使用,可望未來持續在吞嚥小組的努力下,能幫助更多患者成功拔除鼻胃管。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5457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大學畢業,原本是人生美好的開始;但有一名22歲的男大生,從大一進入速食店打工,幾乎每天三餐都吃漢堡、炸雞,結果畢業前,確診罹患大腸癌末期,目前持續接受化學治療,悔不當初。「食物油炸後的香味就是多環芳香烴,就是致癌物!」收治患者的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台灣腸癌病友協會...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根據統計,每四位婦女就有一位發現有子宮肌瘤,往往令婦女為此所苦;甚至有些不孕症婦女,經由檢查發現,竟然是因為子宮肌瘤導致。婦產科醫師指出,子宮肌瘤的治療仍先以保守性療法,至於手術與否,早期是依據大小,近年來則是依據症狀。台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周輝政指出,子宮肌瘤多半並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來自雲林的洪新智,父親年輕時是個留長髮的Rocker,更開了一間樂器行,他從小耳濡目染各式老搖滾、老經典、卡帶及唱片,長大後也夢想能夠成為一名創作歌手;不料,成長過程歷經父親中風、母親罹癌,自己也罹患罕病變成失明,但仍堅持夢想,日前參加歌唱比賽,受到同樣失明的歌手蕭煌奇...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為慶祝母親節,勇源輔大乳癌基金會與輔大診所結合輔仁大學資源,將於5月23日舉辦「愛媽媽,夏日健康大作戰」母親節健康活動,包括醫療講座、芳香紓療、養身瑜珈,以及免費健康篩檢等,呼籲母親除了照顧家人健康,更要學習愛自己。輔大校長江漢聲表示,母親節快到了,特別利用學校的醫療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