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國內出現今年首例百日咳 患者有中國旅遊史

國內出現今年首例百日咳 患者有中國旅遊史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疾管署發佈今年台灣首例百日咳與傷寒病例!首例百日咳患者有中國大陸旅遊史,但百日咳潛伏期較長,無法確認境外或本土病例,也因潛伏期不符武漢肺炎(COVID-19)目前定義,排除染病可能性,患者目前已經康復,另外首例傷寒患者目前以症狀改善出院,同住接觸者沒有發現疑似症狀。

 

疾管署防疫醫師蘇韋如表示,首例百日咳是1名40歲男性。2019年12月底曾經到中國大陸深圳出差,1月30日咳嗽有痰,在多間診所就醫症狀未改善,2月5日到醫院採檢,11日確診,目前已經痊癒。同住接觸者3人沒有疑似症狀,因百日咳潛伏期約6至20天,無法確認在哪裡感染,但本地社區機會比較高。

 

目前曾經前往中國大陸地區返台民眾,若有上呼吸道症狀恐怕讓人害怕,疾管署副署長莊人祥解釋,武漢肺炎潛伏期目前制訂14天,雖然首例百日咳曾經前往深圳,但回台時間約20天才發病,因此研判不是武漢肺炎,採檢也確認感染百日咳。

 

百日咳有無症狀感染者,不論有沒有症狀,傳染性都高,蘇韋如提醒,百日咳主要藉由飛沫傳染,施打疫苗非終生有效,雖然成人症狀較輕,但6個月以下嬰兒經常有重症高風險,可能引發肺炎、抽搐、腦病變、腦出血、死亡,如果家中有嬰幼兒,成人可補打接種疫苗,保護家中孩子降低染病風險。

 

另一方面,針對台灣首例傷寒患者,蘇韋如說明,病患是1名菲律賓30歲男性,1月21日出現發燒、頭痛、血便等症狀,2月6日住院採檢,發現傷寒桿菌陽性,目前已經出院,同住者沒有疑似症狀,暫時排除交叉感染。

 

疾管署正釐清首例傷寒個案感染來源,蘇韋如進一步解釋,雖然首例傷寒患者是菲律賓籍,但近日沒有出境,因此確定是本土病例。詢問病患最近有無生食或喝非自來水,得到否定答案,但案例承認有生食習慣,因此感染來源仍需確認。

 

蘇韋如提醒,傷寒為腸胃道傳染病,潛伏期約8至14天(可由3至60天不等),傳染途徑為生食或食用未煮熟、遭受病患或帶菌者糞便污染的食物或飲水,常見症狀有持續性發燒、頭痛、腹痛、腹瀉或咳嗽等。

 

預防傷寒的方法包括,食物充分煮熟並以熱食為宜,不吃生食、飲用水煮沸或使用瓶裝之礦泉水。此外,落實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一定要以肥皂或洗手劑澈底洗手,才能有效防範。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在春節前,處理桃園機場與桃園遠雄自貿港區的群聚感染。不少企業界的朋友擔心,春節連假過後,開始回到辦公室上班,可能會出現群聚感染,紛紛致電詢問相關防疫應變措施。 春節後第1個上班日,大家的心情可能有點忐忑。由於春節期間有大量的人流移動,聚會...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葉立斌/綜合報導】如果除夕前,每個人的嘴裡都是「恭喜恭喜」、「新年快樂」,開工日大家問的,應該是「你胖幾公斤?」;現在科技圈的「元宇宙」尚未成形,不少人的身材已經晉升「圓宇宙」;網友熱烈討論的瘦身運動與飲食,有哪些呢? 年節期間,團圓飯不外乎都是大魚大肉,加上各種涮嘴的餅乾糖果,許多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71歲李老先生罹患巴金森氏症已經8年,一直都接受levodapa治療。在罹患巴金森氏症四年後,出現認知功能障礙,進行多巴胺藥物治療時開始出現幻覺,但是停藥後症狀並沒有消失。他表示,他每天都會看到臉部不清晰、會改變大小像霧氣一樣的鬼怪,這些幻覺每天都會在夜間出現。疑巴胺藥...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楊艾庭外電報導】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發表的一項有關內科醫學的新研究指出,一天只要10分鐘的運動,可能會「挽救性命」,如果40歲以上的成年人每天增加10分鐘中度到劇烈的運動,估計美國每年可避免超過11萬例的死亡。這項研究是觀察2003-2006年間,近5,000名40...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