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國內新冠確診死亡率高於全球平均 專家分析有3種可能

國內新冠確診死亡率高於全球平均 專家分析有3種可能

【NOW健康 陳如頤/綜合報導】台灣這波本土疫情致死率偏高,已達2.78%,高出全球平均值,指揮中心專家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這與患者年齡較大,且合併慢性病有關。目前死亡病例平均年齡為72歲,81.7%有潛在慢性病史,且18%個案是在3天內病逝。


全台確診人數破萬,病毒就在你身邊,指揮中心統計這波300多名死亡個案症狀,其中最常出現的3大症狀是發燒、咳嗽、呼吸困難,台大醫院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表示,發燒代表體內發炎反應嚴重,這是觀察重症患者是否惡化的重要指標。


指揮中心統計308名死亡個案症狀表現,最常出現症狀分別為發燒、咳嗽、呼吸困難、腹瀉、喉嚨痛、全身無力、痠痛、流鼻水等。


統計發現,43%死亡個案都曾持續發燒,黃立民解釋,發燒是身體發炎時的主要反應,因為感染病毒較多,病情嚴重,眾多發炎細胞激素被激發出來。


此外,36%重症個案咳嗽,黃立民表示,這是肺部感染的典型症狀,不管是輕症或重症都會咳嗽,但重症患者除了咳嗽之外,還可能嚴重胸悶、呼吸困難。


台大醫院附設癌醫中心醫院副院長王明鉅表示,台灣確診病人死亡率偏高,有3種可能性:(1)死亡人數異常的多,分子太大;(2)確診人數太少,分母太小,造成比率高;(3)以上皆是。


如果是死亡人數較多,在醫療能力不足的情況下,擋不住病毒奪走人命的力量,甚至在醫療來不及介入的狀況下,造成死亡,這也說明不少個案到院前死亡。


王明鉅分析5月18日到6月9日321名死亡個案資料,20.9%是死亡當天或死亡後才確診,24%是確診後3天內就死亡。


王明鉅估計,321名死亡個案中,可能至少有143名病人因較晚被確診,直到病情嚴重,才被診斷染疫,就算台灣的醫療能力再好,患者已經病入膏肓,回天乏術。


王明鉅表示,如果廣設快篩站,提早發現更多感染者,這些人早一點接受治療,死亡率就能逐漸下降,除了政府主動篩檢之外,也該推廣全面性個人居家篩檢。


更多NOW健康報導
▸改善細胞環境突破帕金森氏症治療困境 關鍵在細胞間質
▸年輕人何時能打滿疫苗產生保護力? 最新接種順序出爐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今年疫情盛行與冬天流感即將來襲,讓許多民眾擔心免疫力是否不足,也讓今年免疫相關保健食品市場大幅增加!許多市場調查也指出,免疫力相關保健食品的熱度在今年度有顯著上升,其中又以「雞精」、「靈芝」相關商品最為火熱。 先前有粉絲詢問好食課營養師藻精蛋白相關問題,在看了一些研究後發現藻精蛋白也有調節免疫力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75歲劉女士患有骨質疏鬆症,4年前因腰痛骨折至台北慈濟醫院就診,由神經外科龔煥文醫師進行手術,並於術後定期施打骨質疏鬆藥物來保養骨頭。日前因出現背痛、坐臥困難及走路不穩回診,醫師為她安排核磁共振造影(MRI)檢查,發現胸椎壓迫性骨折,且胸椎位置有個大小1.5公分的腫瘤...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位48歲婦女兩年前左乳乳癌完成手術,就定期在門診接受追蹤檢查,某次抽血檢查發現癌指數(CA-153)偏高,但無法明確是乳癌復發或有遠端轉移,雖然做了超音波、核醫骨骼掃瞄等檢查,卻未有明顯的跡象,再次接受全身的正子電腦斷層造影(PET-CT)發現至少八處的骨骼有蝕骨性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你曾有過長針眼的困擾嗎?食品藥物管理署(下稱食藥署)邀請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眼科主任陳瑩山醫師說明,針眼的正式學名是「麥粒腫」,是眼皮腺體發炎化膿所造成,若腺體阻塞後沒有發炎化膿的腫塊,則稱為「霰粒腫」。麥粒腫因為有細菌感染,急性化膿會引起紅、腫、熱、痛,當觸摸時會劇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