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多發性硬化症無法孕育下一代? 專家這樣回應

  早期肺癌沒有任何症狀,在台灣每10名肺癌患者就有7位被確診為第3或第4期,屆時局部易侵犯到淋巴組織或擴散到其他器官,絕大部分不適合接受手術,只能做傳統化療及少數標靶藥物治療,存活期較短。(圖/ingimage)5月30日為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意在提升民眾對於疾病的認知。多發性硬化症病友多為育齡女性,過去擔心因病無法孕育下一代被迫放棄生育計畫。然而,隨著醫療進步,目前最新的國際多發性硬化症治療指引已納入懷孕用藥建議,顯示醫界對於此需求越發重視。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楊智超解釋,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是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致病原因不明,但不正常的免疫反應會破壞髓鞘與神經細胞,影響神經傳導能力而導致失能。根據神經受損的位置會出現不同症狀,常見的病症包括視力模糊、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平衡失調、疲倦、認知功能受損等。多發性硬化症在全球為僅次於中風的第2大神經疾病,其中女性患者為男性的2至3倍,年齡大約於20到40歲之間。全台患者推估約為1千餘人,屬於公告的罕見疾病。

  楊智超醫師說明,多發性硬化症症狀包括的多樣性讓病患不知道是疾病的一部分,以及疾病對患者心理、社交及工作的影響。因為罕病不被家屬或朋友了解,許多疑問埋藏在心底「不敢說出口」,例如擔心是否影響兩性互動、是否能夠生育,害怕復發惡化等。

  無法孕育下一代、病症影響生活品質且無藥可醫、無法工作、運動為患者常見的迷思。且多為正值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生育課題對她們來說更顯重要!對此,楊智超醫師強調,最新的國際多發性硬化症治療指引已將懷孕相關用藥建議納入,顯示國際對此議題的重視,台灣醫界亦相當關心患者的生育考量。

  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神經檢查室郭育呈主任指出,治療藥物仍在推陳出新,及早確診治療更能減少失能惡化機會,並呼籲患者不要自行斷藥、積極配合醫囑。期許患者不要放棄治療希望,相信將來安全、效果好的治療選擇會越來越多,值得拭目以待。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過年聚餐不斷,很多人在喝酒、跑趴過後,常常出現皮膚搔癢難耐的狀況,皮膚乾癢、紅腫,甚至脫皮結痂,國內門診觀察,大多都是溼疹所造成,容易病情反覆,想斷根,中醫師建議,得從食物、衣著挑選及加強保溼3方面下手。 開業中醫袁國山表示,求診的溼疹病號,常見在天氣開始轉冷後,就會...

閱讀詳情 »

今天是大年初三,為因應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疫情,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4)日下午2時召開記者會,由指揮官陳時中說明疫情及防疫作為等事宜。更多最新消息,請持續鎖定《民視快新聞》。(民視新聞網/綜合報導) 【延伸閱讀】 快新聞/謝淑薇澳網直落二橫掃對手 創台灣首位...

閱讀詳情 »

連續兩天沒有本土也沒有境外移入確診,這是台灣睽違109天,再次出現的紀錄,不過越南公布1例確診案例,是來自台灣的一名39歲女子,指揮中心正透過移民署系統鎖定女子身分,也請越南方進一步提供相關資料。一開口就是恭喜,從初夕休到年初二的陳時中,大年初三恢復上工,就帶來好消息,連兩天零本土零境外確診,陳時中...

閱讀詳情 »

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今天說,稱呼「武漢肺炎」並非歧視,是一開始發現疾病時約定俗成的名稱,請外界勿過度渲染。前總統馬英九上午與國民黨主席江啟臣、國民黨秘書長李乾龍、中廣董事長趙少康、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費鴻泰等人,到新北市三重先嗇宮參拜。馬英九日前提出意見,不要再用「武漢肺炎」字眼。趙少康受訪時表示,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