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多發性硬化症無法孕育下一代? 專家這樣回應

  早期肺癌沒有任何症狀,在台灣每10名肺癌患者就有7位被確診為第3或第4期,屆時局部易侵犯到淋巴組織或擴散到其他器官,絕大部分不適合接受手術,只能做傳統化療及少數標靶藥物治療,存活期較短。(圖/ingimage)5月30日為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意在提升民眾對於疾病的認知。多發性硬化症病友多為育齡女性,過去擔心因病無法孕育下一代被迫放棄生育計畫。然而,隨著醫療進步,目前最新的國際多發性硬化症治療指引已納入懷孕用藥建議,顯示醫界對於此需求越發重視。

  臺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楊智超解釋,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簡稱MS)是中樞神經系統的自體免疫疾病,致病原因不明,但不正常的免疫反應會破壞髓鞘與神經細胞,影響神經傳導能力而導致失能。根據神經受損的位置會出現不同症狀,常見的病症包括視力模糊、肢體無力、感覺異常、平衡失調、疲倦、認知功能受損等。多發性硬化症在全球為僅次於中風的第2大神經疾病,其中女性患者為男性的2至3倍,年齡大約於20到40歲之間。全台患者推估約為1千餘人,屬於公告的罕見疾病。

  楊智超醫師說明,多發性硬化症症狀包括的多樣性讓病患不知道是疾病的一部分,以及疾病對患者心理、社交及工作的影響。因為罕病不被家屬或朋友了解,許多疑問埋藏在心底「不敢說出口」,例如擔心是否影響兩性互動、是否能夠生育,害怕復發惡化等。

  無法孕育下一代、病症影響生活品質且無藥可醫、無法工作、運動為患者常見的迷思。且多為正值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性,生育課題對她們來說更顯重要!對此,楊智超醫師強調,最新的國際多發性硬化症治療指引已將懷孕相關用藥建議納入,顯示國際對此議題的重視,台灣醫界亦相當關心患者的生育考量。

  中國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部神經檢查室郭育呈主任指出,治療藥物仍在推陳出新,及早確診治療更能減少失能惡化機會,並呼籲患者不要自行斷藥、積極配合醫囑。期許患者不要放棄治療希望,相信將來安全、效果好的治療選擇會越來越多,值得拭目以待。

相關推薦

國內武漢肺炎(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嚴峻,已連續3個多禮拜每日新增破百例確診,目前全國維持三級警戒至6月28日。外界關心,國內何時能降為二級警戒,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今天表示,上午跟各縣市召開的會議上還沒提出相關討論,還是維持全國三級警戒至6月28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上午...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台「三級警戒」一延再延之後,民眾自主封城跟中央頒布的強化措施究竟有沒有效果?觀察疫情是否反轉的重要指標之一、象徵傳染力的「Rt值」有了好消息。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證實,指揮中心內部參考用的最新數值已經掉到0.7了,距離上一次公布的1.02(5月31日)「...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鈞凱陳儀潔 王聿瀠 程子奕 李新琳/台北報導 端午節連假明正式展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1)日晚間9點開始也將啟動最嚴格的高速公路「封路」管控措施,不但車流量有上限,壓在「平常連假交通量的2分之1以下」,還將出動警力驅離回堵到平面道路的車輛,交通部不諱言就是要以不...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高端疫苗昨傍晚宣布解盲成功,食藥署則早一步在昨天上午公布國產疫苗的EUA審查標準,時機點巧合,外界湧現有「先射箭再畫靶」的質疑,對此,食藥署今(11)日澄清並回擊,專家會議早在5月28日就訂好標準,要不是近日國產疫苗議題各界炒翻天「根本沒打算公布」、「這麼專業的東西外...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