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多發性骨髓瘤三藥療法 全口服免舟車勞頓

多發性骨髓瘤三藥療法 全口服免舟車勞頓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住在桃園的68歲馬女士,6年前感到骨頭疼痛,且痛到連翻身都很困難,後來發現是脊椎壓迫性骨折,進一步檢查後發現,竟然是罹患了多發性骨髓瘤。馬女士轉介至台北的三軍總醫院進行治療,並接受了自體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治療。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表示,馬女士在自體周邊造血幹細胞移植後又復發,於是改用抗漿細胞免疫抗體針劑治療,效果不錯,讓她不再疼痛,但每次都需特地北上看診治療。由於此藥物需針劑點滴注射,其先在醫院附近住宿過夜,隔天再至醫院打針;女兒無法長期配合,又改用口服的蛋白酶體抑制劑,當天就可以來回,更加方便,至今也恢復良好。

多發性骨髓瘤常見CRAB症狀 好發於高齡者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液癌症,由於骨髓內的「漿細胞」不正常增生,製造產生過多功能缺陷的抗體(免疫球蛋白),進而沉積在腎小管,影響腎功能,同時免疫力下降,容易感染,同時帶來許多併發症。陳宇欽醫師說明,常見症狀有CRAB :C血鈣過高、R腎功能異常、A貧血、B骨頭疼痛,且約有八成患者會先出現骨頭痠痛,也有像李女士到骨折才發現的。發病年齡中位數為65歲,屬於好發於中高齡者的疾病,也因此許多症狀容易被誤認為老化而忽略。

只能骨髓移植? 治療策略依患者狀況調整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包含化學治療與自體造血幹細胞移植(俗稱骨髓移植),移植與否則以70歲作為劃分點,陳宇欽醫師解釋,70歲以下的患者,評估身體狀況以及心、腎功能都正常的話,先考慮幹細胞移植;若70歲以上,或是心、腎功能較差者,只能完全以藥物治療。

在過去被認為是無法治癒的疾病,曾有做過骨髓移植10年以上又復發的案例,有20%左右的高風險群,因染色體異常,移植過後復發風險較其他患者高。陳宇欽醫師說,「最近幾年有很多新藥出現,很高興研究有突破,過去只有化療跟類固醇,後來出現了免疫調節劑、蛋白酶體抑制劑,國外已經用了很久,台灣近年也核可使用,也有健保給付。」


多發性骨髓瘤三藥療法 全口服免舟車勞頓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宇欽

蛋白酶體抑制劑問世 全口服三藥療法疫情升溫治療也不中斷

陳宇欽醫師進一步解釋,蛋白酶體抑制劑針對傳遞細胞訊號的蛋白質作用,也算是一種標靶藥物,它能夠直接抑制骨髓瘤細胞的生長,促進瘤細胞的凋亡,並且抑制骨髓瘤細胞與間質細胞的結合。目前台灣有三種蛋白酶體抑制劑,分為針劑與口服,針劑會有神經副作用或影響心臟造成高血壓或心臟衰竭的機率,口服副作用較少,心臟、神經毒性都大幅下降,但腎功能較差的患者藥量需減量。

陳宇欽醫師也提到,蛋白酶體抑制劑需要搭配類固醇共同使用,或是再加入免疫調節劑三藥共用,目前臨床效果看起來,三藥療法比兩藥好。尤其針對年長患者,交通不便的患者,或是沒有家人陪伴不容易常至醫院返診就醫的患者,全口服三藥療法就很適合,可以在家自行服用。但他也提醒,因為三藥非同一天服用,會附上手冊標示清楚何時該吃哪一顆藥,有疑問也都可以問個案管理師。

陳宇欽醫師也分享,前陣子疫情緊繃,全台三級警戒的時期,因為醫療降載,有些患者的療程因此被影響,「原本三週打一次針的,變成四週打一次,家人也不能進來醫院陪病,全口服藥的就比較不受影響。」

隨著科技進步,越來越多新藥出現,即使第一線藥物失效,也還有許多後線的藥物可以使用,陳宇欽醫師叮嚀,多發性骨髓瘤只要配合醫師治療,大部分都能控制得很好,即使在骨髓移植後復發,也有藥物可以治療,像李女士一樣,定期回診,也能正常生活。

【延伸閱讀】

多發性骨髓瘤有哪些治療藥物? 淺談蛋白酶體抑制劑

常被誤認老人慢性病 多發性骨髓瘤侵襲銀髮族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66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30)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24例境外移入確診病例,當中20例是印尼籍移工外,另外4名分別由菲律賓(第669例)、美國(第670例與671例)、英國(第654例);當中第669例不同任何確診者,有法院案件在身,入境後由警調人員帶往監獄隔離檢疫,接觸者1人因防備...

閱讀詳情 »

【應瑋漢 [email protected]】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舉辦《等你等我等你》動畫影片發表會,本片根據失智者白婉芝真實故事改編、謝金燕暖心配音。衛生福利部吳希文簡任技正、輕度失智者白婉芝、動畫導演Amber、曹書睿、臺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系黃秀梨主任兼所長、臺大職能治療系毛慧芬...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每天上下班打卡,久坐在辦公室的上班族,上班閒暇時吃點小點心,中午再吃個香氣逼人的排骨雞腿便當,回家心情好犒賞自己便召集三五好友聚餐慶賀一番,難過時則不小心將悲傷化為食慾,手邊零食吃個不停,衣服尺寸也就越買越大。營養師提醒,肥胖原因大致可分4種:「基因胖」、「貪嘴胖」、...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胰臟癌素來有癌王稱號,沒有明顯症狀不容易察覺,80%至85%病患一旦確診,多數已發展到末期,平均存活時間大致上僅有6個月。衛福部國衛院與國內4間醫學中心合作,研究出專屬台灣病患的「雞尾酒療法SLOG」可延長平均存活期至11.4個月,大幅降低血液毒性副作用,甚至有個案腫...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