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多線治療延生機

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多線治療延生機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在台灣大腸直腸癌的發生及死亡人數,近十年呈快速增加的趨勢,居所有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的第2位及第3位。根據國健署發布的107年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已超過15,000人,且每年平均約有5,000人死於大腸癌,為此自民國99年開始,政府積極推動四癌篩檢,讓民眾藉由定期篩檢而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目標。

落實四癌篩檢 有效降低大腸癌死亡率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暨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院長楊純豪醫師表示,據歐美國家經驗顯示,每一至二年透過糞便潛血篩檢,可使大腸癌死亡率下降約18%至33%,因此台灣在政府大力推動四癌篩檢下,近年來雖然會看到大腸直腸癌的患者人數的統計數字連年攀升,有可能是因為無症狀的大腸直腸癌患者在早期就被發現,因此當未來篩檢普及率越高時,預期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及死亡率也會逐漸降低。

楊純豪醫師補充,民眾除了要定期篩檢外,一些生理上的改變,例如: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便秘超過兩週)、血便或黏液便、不規則腹痛、不明原因體重逐漸減輕、裡急後重(排便排不乾淨) 或不明原因貧血等問題時,就應儘速至醫院檢查,若是確診為大腸直腸癌也要積極配合治療。

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 多線治療仍為趨勢

臺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藥物治療科鄧豪偉醫師指出,根據臨床統計,目前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大約佔整體大腸癌患者的四成左右,這是因為大腸直腸癌初期症狀通常不明顯,因此患者可能會發生初次診斷即為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另外還有一部分二、三期的患者,最後也可能會轉為第四期,但病友仍應保持樂觀心態,遵照醫師指示積極治療。

鄧豪偉醫師進一步說明,針對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的治療目標,主要是希望幫助患者控制病情、提升疾病控制率並延長存活期,因此現階段講究多團隊合作的治療模式,由醫師團隊為病患制定治療策略,患者了解後也會更願意配合治療。晚期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藥物治療上多以化療藥物搭配標靶藥物為主,據臨床資料顯示,患者在醫師評估規劃下接受多線治療,平均的存活期都可以延長到30個月左右,此外,患者應持續治療,不要因疫情延遲、不敢就醫或自行停藥,延遲治療可能會提高病情惡化風險,導致生命損失,而目前已有口服標靶藥物供選擇,建議多跟醫師溝通,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另外近年來癌症精準醫療已成趨勢,倘若診斷為大腸癌,建議可搭配基因檢測找出適合的藥物,提升治療效果。

多運動少吃紅肉 享受順暢人生

楊純豪醫師提醒,想要遠離大腸直腸癌還是需要從日常生活做起,民眾除了應定期接受四癌篩檢之外,最好盡量少吃加工類食品及紅肉,並維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才能享有順暢幸福的人生。

【延伸閱讀】

大腸直腸癌連登10大癌症之首 醫籲及早篩檢及早治療

達文西手術精準切除 直腸癌保留肛門機率大增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274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民眾對於臨終期待,希望能在家中過世,但要達成這個心願並不容易,尤其在偏遠地區,經常有家屬或患者無法處理病情變化,趕緊送醫救治。衛福部南投醫院居家安寧團隊為了完成患者在家安適的心願,由醫療團隊到家中提供疼痛控制,讓偏鄉癌末患者最後一哩路在家走得安穩。居家安寧 陪病人走最後...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現代人重顏值,許多人喜歡求助傷口小、風險少、恢復快的「輕醫美」協助,尤其玻尿酸最受青睞。針對有意施打玻尿酸改善肌膚老化問題的民眾,著名醫美集團執行長薛博仁醫師建議,先與醫師討論施打規劃,減少施打針術,並於術中注意施打感受,好的施打過程不易有異物感,也可考慮使用交聯劑含量...

閱讀詳情 »

台灣人的蟹足腫年發生率約為萬分之15,男女發生比率相當,有色人種發生機率高於白色人種,並有家族遺傳傾向,與基因、免疫相關。蟹足腫好發於前胸、腹部、肩膀、上背部、頭頸處、耳朵等處,如果有這種體質的人,可能連長青春痘、穿耳洞、蚊子叮咬,甚至是打疫苗處都會發生蟹足腫。至於發作的時間不一定,有時候會事隔數星...

閱讀詳情 »

台中68歲許伯伯在清洗魚缸時,因胸口緊貼著魚缸,突感覺劇烈疼痛,緊急赴醫經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竟是嚴重肺炎合併膿胸,旋即轉送加護病房治療,經細菌培養確診為「克雷伯氏肺炎桿菌」所致,所幸在醫療團隊清除積膿後救回一命,讓患者驚嚇:「沒想到小疼痛竟隱藏大危機。」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解釋,患...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