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找對科別妥善治療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找對科別妥善治療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NOW健康 李蔚萱/高雄報導】每年的10月1日爲「國際老人節」,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今年(2020)年8月最新的報告顯示,預估5年後(2025年)我國將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人口占比超過20%,約470萬人),顯示我國人口老化快速,失智症人口亦隨之增加。


依據台灣失智症盛行率推估,至2019年底,失智人口已超過29萬人口,其中65 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為7.78%(約28萬人),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位是失智症患者。失智症的影響,已經是全世界共同的挑戰。然而,失智症到底是什麼樣的疾病?民眾又該如何區分正常老化與失智呢?


把握失智就醫時機 病情發展大不同


日前一名84歲老先生,因屢次拿取超商物品而未結帳導致店長憤而提告,在家屬陪同就醫後才發現,老先生已罹患失智症,無法恢復往日生活。收治該名患者的高雄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任林育德醫師表示,當時老先生由女兒陪同就診並請求開立診斷書,證明父親是罹患失智症,並非有意偷竊。值得注意的是,老先生已健忘好一段時間,甚至走失過,但由於家屬忙於工作,也把老父平時的失憶行為誤認是正常老化,延遲就醫的後果導致老先生可能吃上官司,且日後家屬照護也需耗費極大心力。


事實上,失智症如能及早就醫是可以穩定病情,維持基本生活品質的。林育德醫師說明,失智症是後天性的腦部疾病,並非只由單一疾病來表現,而是由多種症狀組合而成,須找出確切的病因,予以治療。但失智症的症狀常被誤以為是正常老化,像是記憶力衰退的情況。


若一個人的記憶問題比正常老化嚴重又未到達失智程度,那麼就有可能是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然而每年約有10%至15%的MCI患者會演變成失智症。林育德醫師認為,MCI患者的認知功能下降程度已超過一般老化,應找出其確切病因並予以矯正,以防成為失智症。不論是MCI或早期失智,生活中都應加強認知功能促進活動,多動腦、多運動,鼓勵患者多從事社交活動,注意營養充足均衡,進而幫助延緩病情,預防惡化。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找對科別妥善治療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失智症10大警訊。(圖/NOW健康製作)


找對科別妥善治療 有助延緩失智症惡化


高雄榮總高齡醫學中心主治醫師徐盈欣醫師表示,早期失智患者常出現憂鬱、畏縮等負面情緒,不同類型的失智症,最先發作的徵兆不同,像是阿茲海默症會先出現記憶力缺損,而血管性失智則是先喪失部分行為功能。臨床觀察,多數失智症長者會先出現時間概念錯亂,例如記錯自己的年紀;接著是地點錯亂如迷路;最後是人物混淆,如分不清自己的家人。


大部分的失智症患者本身沒有病識感,須仰賴周遭人的關懷和協助就醫,徐盈欣醫師指出,若感覺親友彷彿變了個人,可能就是失智前兆。假使疑似有失智症狀,可至神經科和精神科就診,很多醫院也設立失智門診或記憶門診;以高雄市為例,已有很多失智友善診所,都可提供失智患者醫療協助及失智篩檢。


徐盈欣醫師強調,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絕對不能混為一談,失智症若能及早以藥物治療,是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而現代醫學也提倡非藥物治療,平時可多作促進認知功能的活動,如園藝療法、音樂療法、懷舊療法、協助照顧寵物,最重要的是按時運動。此外,地中海飲食、MIND飲食,也有助延緩失智。藉由加強失智症宣導,希望能讓更多患者及早確診並接受治療,以減輕家屬照顧負擔。


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記得一定要及早就診,讓醫師可以及早提供正確的診斷和照顧上的建議;透過持續的治療,配合生活上的調整與照護,就有機會幫助患者控制病情,更能降低患者和家屬在生活上的挫折和張力,讓失智也可以不失序。


失智症非正常老化 找對科別妥善治療有助延緩病情惡化


更多NOW健康報導
▸陳時中出席2020健保國是論壇 直指健保正在消耗老本
▸每5個人就有1人會失眠! 4常見原因你是哪一種?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四季變化臉先知,可不是好事!許多敏感肌患者,一旦天氣稍微變冷、變熱,臉部肌膚跟著發紅、脫屑、搔癢,或怎麼擦保養品也不見效果,甚至起疹、長痘、灼熱、緊繃。皮膚科醫師建議,敏感肌者日常保養應著重保濕,美白、換膚保養品都不適合頻繁使用。 開業醫美診所院長徐常捷表示,敏感肌是...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第二屆國際老齡博覽會暨兩岸養老交流座談會於今日盛大舉行,藉由此次博覽會,中華海峽兩岸醫療寄健康產業發展協會與香港安老諮詢委員會,兩會簽署合作協議,台灣將加入健康醫療國際版圖,共同致力於台灣、香港兩地間之安老產業,同時創造一合作平台,希望能將台灣與香港兩地之安老理念、營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陳俐臻報導)現代人匆忙的生活型態,時常三餐不定時,或午休時段有限,必須抓緊時間進食,狼吞虎嚥的情況下,胃食道逆流的民眾越來越多,常見症狀有胸口灼熱感(俗稱火燒心)、喉嚨胃酸逆流、胃脹氣、打嗝酸水就上來,甚至真的有吐出來(反芻)等,專家表示,若長期忽視它,胃癌、食道癌的比例會上...

閱讀詳情 »

太極養心功法,讓你遠離心臟病 人體的姿態平衡需要靈敏的本體感覺和精確的神經肌肉控制。而人的本體感覺在老年期明顯降低,老年人對身體姿態的變化敏感性變差,所以才會發生不能及時調整姿態來預防摔倒的情況。 太極拳運動中,下肢承受的負荷較大,在轉換動作時,需單腿支撐,有些動作要屈膝下蹲或伸膝站立,既可增強下肢...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