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失智風險可預測? 研究:與青春期人格有關

失智風險可預測? 研究:與青春期人格有關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想知道50年之後,會不會得到失智症嗎?美國新研究發現,從1個人青少年階段的性格特徵,就可以預測將來罹患失智症風險的高低。這項研究刊登在《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研究指出,在青少年時期表現冷靜、成熟和充滿活力的人,將來罹患失智症風險將會降低10%。

 

這項研究計畫是從1960年開始,研究員對當時美國大約1,200所中學的82,000多名學生進行了性格測試;並在50多年之後,對同樣一批人的性格特徵與失智症的診斷進行比較。

 

華盛頓特區美國研究所的首席研究員Kelly Peters表示,當年對這群平均年齡為16歲的青少年們,進行包括鎮定、活力、組織、自信心、成熟、負責任、領導才能、衝動、對社交的渴望、社會敏感性,以及藝術和智力上的完善等性格特徵進行了評估;多年之後,當2011年至2013年他們快要70歲的時候,已經有2,500多人罹患了失智症。

 

這個研究的主要作者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精神病學副教授Benjamin Chapman指出,在將這些研究對象50年前的性格特徵,與當前的病歷進行對比之後發現,在青少年階段時,有著平靜、穩定且成熟的人格特徵的人,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明顯降低。所謂的平靜是表示為沒有壓力,而且朝氣蓬勃、精力充沛,還有個性成熟、負責、可靠和認真。

 

雖然研究結果發現失智症與人格特徵之間的關聯性,但還是很難得出兩者直接的相關性。阿茲海默症協會醫學關係副總裁Heather Snyder則提到,包括各式各樣的社會、環境和遺傳因素,都可能會導致我們罹患失智症,因此,還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這些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編輯:詹舒婷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泰綜合醫院外科部顧問醫師黃金山,行醫45年來,從年紀最小的700克水腦症早產兒救到高齡百餘歲人瑞,率先完成過去別人不敢觸碰的外科手術禁地,在脊髓內取腫瘤,成功執行30多例脊髓內母細胞瘤困難手術、上萬例各類脊椎手術等,榮獲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頒發台灣醫療貢獻獎肯...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詹舒婷/台北報導】誰說三高只有大人會得到?現有案例是1名還在就讀國小的孩子被診斷出罹患糖尿病,且孩子的家族中沒有遺傳病史。臺灣兒科醫學會理事長江伯倫表示,兒科門診中被診斷出三高患者的孩子越來越多,不少小朋友因為飲食習慣差,以致血糖、血脂異常,小小年紀就得持續用藥。   為了守...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田柏升報導】56歲的范姜媽媽,33歲曾做過近視雷射手術,矯正500度高度近視。近年來有了老花,戴上眼鏡才能近距離閱讀,最近卻覺得依然看不清小字,用眼吃力、視力模糊。原以為老花加深,到眼科檢查,才發現已有白內障。她擔心,曾經做過近視手術,無法再做白內障手術,經諮詢醫師解釋,兩個手術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雅娟原是一名長相甜美、身材曼妙的護士,但在12年前某天值班時發現走路不穩,就醫檢查確定罹患小腦萎縮症。其實,雅娟家族三代40多人罹患小腦萎縮症,4個姐妹中也有3人發病,曾經一度有輕生的念頭,但當時朋友送她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的簡介,讓她認識協會並開始參與協會的相關活動及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