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婦人戴瓜皮安全帽 騎車擦撞留下眩暈後遺症

  1名年約50歲婦女,平常習慣騎車買菜、通勤,她因為貪圖方便,都戴無法完整包覆頭部的瓜皮安全帽上路。有1次,她騎車發生擦撞,頭部受到撞擊,外傷雖然復原,卻留下眩暈後遺症,症狀輕微時常感覺頭暈,有時嚴重則天旋地轉,車禍陰影也讓她時常感覺焦慮,身心飽受壓力。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明,人體平衡感取決於身體感覺系統、視覺系統與前庭感覺系統,牽涉多種器官,大腦、小腦、腦幹、內耳前庭系統、三半規管、眼睛、感覺神經等,只要有一部分故障就會頭暈,而最易發生的是因撞擊受到頭部損傷就可能大受影響造成眩暈。患者車禍、頭部外傷後,若產生眩暈後遺症,醫師多半會先研判大腦、小腦與腦幹是否受到傷害,當內耳三半規管中的耳石受撞擊而脫落,很容易引起眩暈,此時就得進行耳石復位術,減輕眩暈不適。

  車禍、頭部外傷,及也常見一般原因不明之內耳淋巴液積水、腫脹,導致神經受壓迫,加上血管又因膽固醇或血脂肪沉澱造成阻塞,加上生活壓力大、生活作息不規律和睡眠不足等,血管過度收縮不通暢,導致組織缺血、壞死,造成耳功能病變,若未及時積極治療,恐造成眩暈症及永久性聽力減退等後遺症。

  李宏信指出,對於急性嚴重眩暈症治療,應迅速至急診就醫,以排除腦部病變,一般治療上會以利尿急排除體內多餘鹽分、水分,當眩暈急性症狀穩定,醫師就會施以促進血液循環的藥物,幫助內耳微血管血流供應更順暢。在長期治療方面,則會運用血管擴張、神經滋養等藥物,讓神經獲得充足養分,來改善內耳正常生理功能,患者只要遵照醫囑,耐心持續性服藥控制,使內耳循環恢復順暢,眩暈情況就能獲得改善,若自行停藥,就容易復發。

  若是因外力、外傷所引起的眩暈或耳鳴,視為急性病變,除上述藥物治療外,尚需配合使用類固醇,減少外傷引起的急性反應,原則上是用藥7天,不超過14 天。雖然可考慮以手術方式治療,任何的手術都存在風險,且常有復發可能,因此不建議作為首要選擇,術前應謹慎評估很重要。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提醒,民眾騎乘機車、腳踏車,一定要戴能使頭部充分受到保護的安全帽。一旦發現車禍後有眩暈情形,務必及早就醫,遵照醫囑耐心用藥,壓力也要盡量調適,才能避免情況復發或惡化,影響生活品質、情緒也才不會受到干擾。

相關推薦

新型冠狀病毒引發的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持續在全球蔓延中,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制定「秋冬專案」來防堵。不過,立委林楚茵質疑,桃園機場邊境檢疫是外包給保全,可能因「專業知識」及「防護設備」等因素,造成邊境防疫出現漏洞。發言人莊人祥今天回應說,機場所有工作人的防護裝備都有訂定相關SOP...

閱讀詳情 »

俗稱武漢肺炎的COVID-19疫情在多國捲土重來,台灣也一連好幾天有新增境外移入。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12/1起實施「秋冬專案」,包含入境者均須附檢驗陰性證明,卻遭台商投書、國民黨痛批「違憲」,另有民眾轟持陰性證明仍免不了檢疫14天,是多此一舉。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直言,「以前外國人都是這樣...

閱讀詳情 »

春夏秋冬,身體的哪個部位容易虛弱? 中醫認為人體是由肝、心、脾、腎、肺這五臟所構成的。這裡的「五臟」,不光是西醫的肝臟和心臟等內臟器官,還包括了「會與人體機能或影響相對應」的概念。 大家一開始可能會覺得不太好理解,但只要想像五臟與自然的關聯,就能漸漸抓到那種感覺。請大家事先了解每個季節容易產生的不適...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23)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武漢肺炎)確定病例,為本國籍50多歲男性(案619),自迦納返國。莊人祥表示,案619今年2月至迦納經商,10月下旬曾接觸確診個案,因有返臺探親需求,11月4日於當地進行採檢,11月5日檢出陽性確診。個案原於自宅隔...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