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守護地球減少碳排放 每日飲食怎麼吃?

守護地球減少碳排放 每日飲食怎麼吃?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愛護地球人人有責,隨著全球暖化及氣候變遷,更需要每個人從自身習慣做起,且根據研究顯示,多攝取植物性食物的人,能降低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中風及心臟衰竭的機率。國民健康署表示,維護健康的地球已不是選擇而是必須,每個人都有責任,只要「讓你的下一餐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從改變每日飲食做起,不但能大幅減少碳排放,也對自己健康有助益。

黃豆製品取代1掌心畜肉類 1年減少430萬公噸碳排放

根據研究指出,生產1公斤的牛肉所產生的溫室氣體量比1公斤豆腐高20倍。國民健康署賈淑麗代理署長說明,若以6歲以上國人每人每日以黃豆製品取代1掌心的畜肉類,一年即可減少約430萬公噸碳排放,相當於約70萬輛1600cc汽車繞行地球1圈產生的碳排放,也因此為持續推動保護環境和維護國人健康,國民健康署也訂定每日飲食指南、國民飲食指標,幫助民眾為地球及自己共創雙贏。

掌握選食三原則 為地球達到減碳目的

賈淑麗代理署長解釋,包括選擇當令在地少加工的食材,不減價格低廉、營養價值高,也能減少因加工等所耗費的碳排放,其次則善用豆>魚>蛋>肉的選擇順序,其中,黃豆及黃豆製品產生的碳排放量低,加上脂肪含量低、不含膽固醇,能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最後則適量攝取堅果種子,把握食材種類多元原則,可應照「我的餐盤」建議量,每天攝取多種食材。

養成環保習慣 守護地球從自身做起

此外,國民健康署也透過定期的監測調查瞭解國人不同生命週期之營養需求,與跨部會合作,運用多元食材,設計如高鈣、高鐵、高鋅等食譜,提供給民眾參考。賈淑麗代理署長強調,除了掌握當季、在地、少加工食材等選食三原則,也別忘了用餐時備環保餐盒及餐具、購買適當的份量,減少食物浪費,並多以步行或搭乘大眾運輸工具取代開車,守護地球也能為自己健康把關。

【延伸閱讀】

八旬翁夜尿纏身 靠它改善繼續拚事業!

心房顫動高比例也有呼吸睡眠中止問題? 臺大跨科診治找出根本問題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988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42歲藍領男性,平日在建築工地工作,長期有吸菸習慣,因為咳血到醫院就診,不幸被診斷為肺癌,而且在診斷時已有多處腦部轉移。全腦放射治療易傷海馬迴 造成記憶力、學習力受影響澄清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羅元禎表示,發現腦轉移後,由於藥物不容易進入腦部,一般說來單顆腫瘤可開刀...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盈臻/宜蘭報導】衛福部國健署發布10大癌症統計,大腸癌持續12年排名第1位,國人無不聞大腸癌色變。72歲楊老先生因跌倒而右手脫臼送醫,在骨科醫師協助骨頭復位後,傷勢已無大礙。隔周楊老先生回門診追蹤時,醫師提醒他可以免費進行大腸癌篩檢,沒想到卻真的篩出2個初期大腸癌,所幸接受治療後,病...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108年國人的10大死因中,排名第1的是惡性腫瘤,其中肺癌與107年同樣居首位,每年有近萬條人命被奪走,肺癌也是醫療花費最多的癌症,目前以化療和標靶治療為主要方式,但治療過程中伴隨著強烈副作用,讓患者吃盡苦頭。中醫師陳瑞聲表示,化療期間的不適,可以...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現代人講究養生,營養專家建議多吃白肉、少吃紅肉,但紅肉真的比較不健康嗎?民眾如何區分白肉、紅肉?煮火鍋時,不管是什麼肉片,丟進滾湯中,看起來顏色不是都差不多嗎? 該如何區分紅肉、白肉?台安醫院資深營養師劉怡里表示,最簡單方式是以幾隻腳來判別,例如,4隻腳的牛、豬、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