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小時候胖不是胖? 兒科專家逆轉肥胖迷思

小時候胖不是胖 兒科專家逆轉肥胖迷思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為了提高一般民眾對肥胖症的警覺,以正向積極的態度來逆轉肥胖、達成健康體位目標,台灣肥胖醫學會與臺灣兒科醫學會再度於國民健康署的委託指導下,召集相關學者專家,援引兒童及成人肥胖防治實證指引中的內容重點,將晦澀艱深的專業術語轉化成日常慣用的用字遣詞,完成「肥胖 100 問 +」,內容涵蓋體位之自我檢測、減重的優點、各類減重方法與心理調適建議等。除了釋疑解惑之外,更進一步提供有實證研究佐證的具體行動方法。

「肥胖 100 問 +」 打破兒童肥胖迷思,摘錄內容如下: 

Q1阿公阿嬤總是說小寶寶養得肥肥胖胖的,長大才會抽高?

答:很多人認為小時候胖一點,將來才有本錢長高,事實上卻不是這麼一回事。

【研究證據】肥胖的孩子,在八歲之前身高會比其他孩子長得快,平均每增加一個單位的 BMI,每年就會長得比別人高 0.25 公分左右,尤其女生較男生更明顯。因此到了小學畢業時,很多胖胖的小女孩都是全班最高的。然而肥胖的孩子會比一般孩童提早約半年至一年達到生長高峰,接著就提早走下坡。當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每多胖一個單位的 BMI,男生每年會比其他人少長 0.88 公分,女生則少長 0.51 公分,到了十八歲時,肥胖孩子的最終身高,甚至還稍遜一籌。

【可這麼做】為了讓孩子正常成長,別過分餵食!要健康,不要胖

Q2小時候胖若不控制,會讓我長大後更胖嗎?

答:小時候胖就是胖!長大後仍肥胖。

【研究證據】研究指出肥胖兒童有二分之一的機率長大後仍肥胖,而肥胖青少年更有三分之二的機率變成肥胖成人。因此,小時候胖就是胖!依據「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兒童及青少年肥胖主要原因為飲食中脂肪比例較高、含糖飲料攝取增加、蔬菜水果攝取不足及身體活動量不足,而導致過重或肥胖。

【可這麼做】兒童及青少年因在生長發育階段,因此不建議過度控制飲食,建議減少含糖飲料、高脂食物(如油炸物)、零食、點心等,並增加蔬菜及水果攝取與身體活動量為主,培養正確的飲食及運動習慣,才是能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

【延伸閱讀】

腹瀉反覆未好轉 應懷疑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

自體免疫病難察覺 儘早治療抗病有望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66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隨著政府推行長照2.0,加上國內人口老化速度增加,長照服務需求越來越大。中華民國職能治療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張自強認為,居家式或社區式長照服務需求量增加,到宅式居家職能治療將成為趨勢,可提升治療服務可近性,強化長期且密集的治療成效。職能治療所設置標準放寬 職能治療更便...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彥君報導)台北一名52歲男性患者,有心律不整的問題,經西醫診斷患有頻發性心室提早收縮,但治療後,卻還是沒有改善,近三個月心律不整的頻率逐漸加劇。直到經朋友推薦前往中醫科就診,藉由炙甘草湯、血府逐瘀湯加減中藥治療後,症狀才逐漸改善,心律不整的發作頻率也越來越少,約數個禮拜才發作一次...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電影《我發瘋的那段日子》描述《紐約郵報》24歲年輕女記者,出現疑似精神疾患的症狀,原本將送入療養院,後經確診為「NMDA受體腦炎」終獲治療;彰化基督教醫院中風暨神經加護病房主任邱駿清醫師指出,國內也有零星案例出現,一名平時賣小吃維生的婦人,性格劇變,甚至出現暴力行為,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程加敏報導)搭機時氣壓改變造成耳鳴,讓不少人覺得難受,但若是年輕人卻時常感到耳鳴,就要小心是腦中風警訊。大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暨睡眠中心主任黃俊豪研究發現,20歲至30歲此區間,有耳鳴症狀者日後得到腦中風的機率,是一般人的4倍之高。耳鳴不只老人有  年輕人有增加趨勢黃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