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工作疲累、腰圍變粗 小心!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找上門

記者陳宜婷/台北報導

一名45歲男子長期精神不濟,原本以為是工作壓力大而不以為意,直到左下腹持續悶痛、腰圍粗到褲子扣不起來,才驚覺不對勁,至醫院檢查發現脾臟腫脹,抽血化驗白血球數高達25萬,比正常值高出了足足50倍,竟是罹患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也就是俗稱的血癌。

馬偕醫院新竹分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鄭弘毅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分為慢性期、加速期及急性芽細胞期三個階段,初期症狀為疲累、體重減輕、腹脹、發燒、食慾不振等,常被誤認是感冒或是太過操勞,半數以上的病人未察覺罹病,直到過度增生的白血球堆積在脾臟,造成脾腫大、左下腹脹痛、腰圍變粗、褲子穿不下,或健檢發現白血球過高,才檢查出病因,此時往往已發病1年以上。

工作疲累 腰圍變粗 小心!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找上門

鄭醫師補充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因為患者體內染色體(第九對和第二十二對染色體)錯位,產生費城染色體,並同時出現白血病致癌(BCR-ABL)基因,導致血液或骨髓內不正常白血球過度增生,此病好發於40至50歲中年人,全台一年新增約200名病例。

早年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以化學治療加上干擾素為主,效果不彰。直到第一代標靶治療藥物問世,才有突破性的治療結果,經研究顯示10年存活率可達8成以上,但第一代標靶藥物仍有其副作用與侷限性,隨著醫學進展,近年來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第二代標靶藥物問世,分子反應更好、療效更佳,9成以上病人可達到理想治療。

鄭醫師舉例指出,門診上有位55歲女性病人,3年前診斷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原使用第一代標靶藥物,效果雖好,但出現腹脹、想吐、全身水腫等副作用,用藥一個多月後無法忍受,後來改採第二代標靶藥物作治療,服藥三個月後指數降到目標值,目前已持續用藥兩年半,白血球指數回復正常、病情控制良好。故鄭醫師建議,若第一代標靶藥物治療反應不佳、或出現藥物副作用時,可考慮換用第二代標靶藥物。

依目前的國際共識,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最理想的治療反應是BCR-ABL基因降至國際標準值的0.0032%以下,也就是幾乎偵測不到,此時即稱為達到「MR4.5」。臨床顯示,第二代標靶藥物達到MR4.5的機率較第一代高,預期存活率及治療效果相對第一代標靶藥物更為理想。

鄭醫師強調,患者千萬不得因病情好轉或出現副作用,即自行調整藥量、甚至停藥,否則容易增加復發和治療失敗的風險,務必聽從醫囑,討論是否換藥,只要按時服藥、定期追蹤,就能與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和平共處。

相關推薦

南韓MERS疫情持續升溫,鄰近國家無不加強防疫措施,但此時網路上卻有民眾散播不實謠言,傳出台北市有名34歲男子染上MERS,消息來源是從醫生朋友得知,台灣疾管署澄清,台灣暫無病例,任意散播疫情謠言者,最高可罰四十五萬元,呼籲民眾切勿以身觸法。南韓自5月20日出現首起病例,確診患者累計至6月1日已經增...

閱讀詳情 »

她每次洗頭髮總是會掉大把的頭髮,一開始不以為意,但是後來每洗一次頭就得清一次排水孔的狀況讓家人覺得不對勁,勸她就醫後居然是得了多囊卵巢綜合症... pic 1 2 1.貧血 人體需要鐵質幫助生成紅細胞,以便向全身輸送氧。缺鐵會導致貧血,紅細胞因此減少,頭皮得到的血氧量也隨之下降,毛囊處於&ldquo...

閱讀詳情 »

以前,大家認知的「食物中毒」,指的是食用了不乾淨、被沙門桿菌等細菌汙染的飲食,導致很快地發生腹瀉、嘔吐、發燒等症狀。一旦去醫院診斷、治療後,醫生會開立食物中毒的診斷證明,讓消費者可以用此向廠商求償。 現在化工業發達,大家對「食物中毒」的定義,已不能只是停留在「吃到沙門桿菌,會立即引起身體不適」的觀念...

閱讀詳情 »

大家會有摳肚臍的習慣嗎?像是夏天吶~~~就會穿的比較少,手閒下來就會在自己身上這兒摸摸那兒撓撓的吧XD....可是啊!!日本有一個美眉,克制力?我只能用這個詞來形容她了!!克制力真的超好的!!!!!別說清理了!居然24年沒有摳過肚臍欸!....最終成功住院...要讓醫生幫忙摳摳的下場...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