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年輕型巴金森病 初期症狀大不同

年輕型巴金森病 初期症狀大不同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過去大家普遍認為巴金森病為高齡者的疾病,但台大醫院巴金森症暨動作障礙中心主任吳瑞美指出,目前10至15%病患確診年齡不到40歲。據臨床觀察,年輕型巴金森病患者比起年長患者更容易出現自我封閉狀況,因為中壯年正值衝刺事業、成家重要階段,若確診巴金森病,對個人與家庭都是一大衝擊。

年輕型巴金森病較無顫抖症狀 反表現肢體僵硬、動作異常

對於巴金森病,大家印象中的症狀多半是「顫抖」。吳瑞美主任表示,除了顫抖以外,動作變慢、肢體僵硬、無力、字越寫越小等都是巴金森病初期常見的症狀。其中,年輕型與老年型巴金森病初期症狀表現也有差異。年輕型患者初期比較不會出現顫抖症狀,反而多表現於肢體動作上,例如肢體僵硬、動作異常等。

40歲的正雄(化名),過去曾是事業有成的高階主管,3年前確診巴金森病。剛開始出現肩膀痠痛、右手發麻,誤以為是五十肩發作,先至骨科就診,然而治療後症狀卻不見改善,甚至開始出現右腳步行遲緩、手拿東西不穩,轉診至神經科才確診為巴金森病。

罹病初期正雄整天怨天尤人,更對家人隱瞞病情,悲觀認為自己最後喪失原有生活及工作。所幸在醫師及親友開導,正雄害怕的事情並沒有發生。近年,正雄也常鼓勵像他一樣的病友,只要積極治療,相信未來一定會有能治癒的藥物出現。吳瑞美主任指出,因部分症狀容易與五十肩、腕隧道症候群或其他疾病混淆,臨床高達3成患者會求診復健科、骨科等,以致無法即時對症下藥、延誤治療時間。

內外在壓力大 高達43%巴金森病患者併發憂鬱症

根據統計,43%巴金森病患者併發憂鬱症。吳瑞美主任說明,憂鬱症多發生於患者「剛確診」及「病程後期」,除了疾病造成左腦功能變化,更因多數患者起初對巴金森病都不瞭解,確診情緒交雜,再加上外在賦予的壓力,易使患者沉浸在低迷的情緒,與世隔絕、併發憂鬱症。此外,更有研究顯示,年輕患者及有僵硬與動作遲緩症狀明顯的患者,比一般巴金森病患更容易罹患憂鬱症 。

巴金森病的腦功能損傷不可逆,若沒有及早發現、治療,恐加速患者出現動作障礙、喪失行動能力的時間,更可能讓患者失去口語表達能力。其實只要及早發現、按時回診治療,便能維持正常生活,而工作只要沒有繁複肢體動作,基本上不會有明顯的影響,患者毋須擔心。

吳瑞美主任表示,現在已有多種巴金森病的治療方式,會依患者不同症狀,提供不同的治療選擇,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並延緩疾病惡化,甚至對於多數合併憂鬱症的患者,也能獲得緩解。吳瑞美主任也呼籲,切勿輕忽巴金森病初期徵兆,如出現肢體發麻、刺痛、不自主抖動或肢體僵硬的狀況,就應該優先到神經科求診為宜。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222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張郁梵報導)財團法人切膚之愛基金會從98年起開辦瑞智學堂,然而一週一次的課程,已無法滿足個案需求,必需再開辦更多活動才能延緩失智退化的速度。因此,彰化第一間專收失智患者的日間照顧中心「魏愛倫學苑」,在9月30日正式開幕,未來將服務更多的失智症家庭。「魏愛倫學苑」開幕當天來自彰化的謝振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台北市衛生局自10月1日開始,提供年滿75歲長者免費接種肺炎鏈球菌多醣體疫苗,如曾於65歲後接種過1劑者,則無須再接種第2劑;若曾於65歲前接種者,可經醫師評估可再補接種1劑。為免肺炎鏈球菌入侵,75歲以上長者,趕快去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台北市衛生局疾病管制處長朱玉如指出,...

閱讀詳情 »

我們都知道經常喝茶對人體有很大的好處,然而,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對茶的認識也存在不少誤區,可能會給健康帶來隱患。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下喝茶的誤區誤區一:濃茶“醒酒”。有人認為,酒後喝濃茶,有“醒酒”作用,這是一種誤解。酒後飲濃茶,茶中咖啡鹼等可迅速發揮利尿...

閱讀詳情 »

有不少人都有起床後或者飯後喝一杯咖啡的習慣,很多人在需要熬夜的時候,為了讓自己保持清醒,咖啡一般會成為第一選擇。咖啡會對胃造成刺激的是咖啡中含有的咖啡因成分,而咖啡因會促進胃液分泌,而咖啡因無論是在咖啡中還是在綠茶中含量都是差不多的。在給患有胃潰瘍的人服用時需要特別注意。咖啡是傷胃還是護胃主要是看...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