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從小重視親子互動 養出孩子的高EQ

從小重視親子互動 養出孩子的高EQ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兩歲的安安正在牙牙學語,整天咿咿呀呀的發出聲音,父母工作忙碌,下班回家後覺得孩子很吵,拿出3C產品給安安玩,希望他安靜,有時則會不耐煩的發脾氣,安安對新奇的事物逐漸不會感到興奮,有需求和情緒時都用哭鬧表現。幾星期後,父母察覺安安的情緒控制差且不聽從指令,帶他到台北慈濟醫院兒童早期療育特別門診,復健科醫師轉介給臨床心理師許芳綺,經過相關評估與心理治療後獲得改善,父母也開始重視親子間的互動。

親子建立安全依附 互動不足恐低EQ

許芳綺臨床心理師表示,寶寶出生後,媽媽從每日吃喝拉撒睡來認識寶寶的天生特質,而寶寶也會回應媽媽,這種循環互動會建立「親子連結」,這是孩子發展出「安全依附」的重要基礎。大多數的母嬰關係都屬於「安全依附」,當媽媽暫時離開身邊時,孩子仍有安全感,能夠放心地玩且可讓陌生人接近,而情緒焦慮時在媽媽回來後容易被安撫。親子間建立安全依附的關係,有益於孩子將來的情緒控制、人際發展。

人際關係是由內向外發展的,孩子最先接觸的是父母,再來是其他家庭成員。若親子互動不足,長期下來可能造成孩子EQ較低,學習刺激少、學習速度慢,對新的事物不會感到興奮。遇到問題時出現挫折、焦慮、憂鬱的情緒,且缺乏耐心去嘗試解決問題,也不知該如何適當處理情緒。

日常練習建立EQ 鼓勵爸爸分擔

孩子的EQ需要時間的累積與習慣的養成,雖然每個孩子的天生氣質不同,但是可以透過日常的練習慢慢建立起來,引導孩子表達或管理自己的情緒,讓EQ提升。許芳綺臨床心理師建議,新生兒時期,不要以為孩子還小聽不懂,父母可以回應孩子的哭聲、笑聲,以簡單的句子與孩子對話,其實孩子能感受到大人的表情和音調;鼓勵爸爸主動陪玩,分擔育兒和家事,不僅能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也能減輕媽媽的育兒壓力。

用語言取代哭鬧 親子互動建安全感

進入學步期,孩子已經能聽得懂簡單語言,讓孩子試著說出自己的情緒,練習用語言表達取代哭鬧。帶孩子多探索、嘗試不同事物,在安全的範圍內溫柔、堅定放手。入學後,許芳綺臨床心理師建議父母每天抽出5-10分鐘,與孩子聊聊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一起討論如何解決情緒、人際與學習上的問題。若孩子還沒準備好也沒關係,穩定的時間與空間留給親子互動,有助於提升良好的親子關係並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家庭氛圍影響孩童 父母先穩定情緒

許芳綺臨床心理師提醒,家庭環境很重要,隔代教養的家庭,父母更應把握與孩子短暫的相處時間。此外,家中的氛圍、父母間的相處,都是孩子學習表達情緒的範本,父母要先穩定自己的情緒,避免在孩子面前爭執或出現負面言論。當工作壓力太大時,可先尋求其他的支持力量,例如朋友、親子團體聚會等,抒發心情。假使孩子的情緒真的很難被安撫,一哭就停不下來,或是攻擊其他小朋友甚至傷害自己,建議到兒童早期療育特別門診進一步評估與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0601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臺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在照顧患者、推動教學與研究方面獲得肯定,榮獲「亞太風濕病聯盟(APLAR)」卓越中心殊榮,成為台灣醫療界之光;尤其是在治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緩解率高達六成,超越歐美國家平均值,並有效控制發炎指數、不損傷人體重要器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在台灣,氣喘是國人容易好發的呼吸道疾病,根據2013年國民健康署調查,占5.1%的民眾都曾被診斷出罹患氣喘,但隨著醫療進步,氣喘照護已逐漸改善,健保資料署統計,1981年至2000年,15至34歲氣喘死亡率約為每十萬人0.4至0.35人,2...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落實醫療分級   假日開診方便就醫住在南投山區的小花(化名),已連續數日反覆的高燒,因山上交通不便,須等待在外地工作的父親週日休假才可就醫,而週日臨近的小兒科診所卻不開診。小花的媽媽在求診無門下,將小花帶到草屯的醫院,經...

閱讀詳情 »

「哇,我的頭疼痛臸快要炸開了…」,有許多上班族經常抱怨遭受頭痛轟炸的感覺。為了找出頭痛的導火線,於是上網查資料,結果出現類似「吃起司、喝咖啡過量,會引爆頭痛」的說法。中醫師表示,頭痛的原因有上百種,必需先找出自己頭痛的病因,再對症調理;如果頭痛發作當下,不妨使用一把梳子,或是搓耳的方式,是不錯緩解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