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從日本電車傷人事件了解「模仿效應」 關心從你、我做起

從日本電車傷人事件了解「模仿效應」 關心從你 我做起

【健康醫療網/記者賴欣平報導】近來日本電車無差別傷人事件震驚全球,一男嫌打扮成電影角色「小丑」(Joker)的模樣,於萬聖節當天在電車車廂內持刀隨機攻擊乘客,造成民眾恐慌。其實犯罪者模仿電影角色傷人的事件在世界各國皆曾發生,甚至不在少數,要如何避免悲劇一再上演?除了大眾傳媒在內容、用詞上多加把關之外,周遭親友對疑似個案的適時關心也極為關鍵。

減少「漣漪效應」 第一時間導正極為重要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解釋,從心理學的《社會觀摩學習理論》來看,人有主動觀察、模仿的本能。而在美國,有關於教育心理學的實驗研究也明確提出「漣漪效應/模仿效應」的現象,舉例來說,如果班級內有學生破壞規則,而老師沒有第一時間指正,班內其他學生就有較大可能會群起傚仿。

胡延薇指出,一般常發生漣漪效應的族群,可分成未成年人及成人兩方面來看。判斷力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當在媒體上看到霸凌、犯罪等內容,較有可能去模仿;而少數成年人受生長環境影響,在成長過程中品德教育缺失或者沒有發展出同理心,當遭遇事業、人際或生活上的挫折時,就會容易產生負面模仿的現象。

面對負面新聞 媒體把關需更盡力

負面新聞的把關,新聞媒體責無旁貸。儘量避免美化負面新聞、英雄化犯罪者、公開犯罪者日誌,或以動畫呈現犯罪過程等具體化犯罪情節的情形,都對減少負面模仿有幫助。

為讓民眾更容易理解,胡延薇舉例,對於自殺事件若媒體報導為「某某人自殺成功」,相較於「某某人自殺身亡」,感覺就多了一層鼓吹的意味。另外,媒體有時會公開自殺者的遺書內容,對於身心狀態較敏感的族群,也可能產生一種能快速得到鎂光燈聚焦的錯覺,也就是所謂的「英雄化」,進而推進模仿行為的產生。

對於負面新聞,媒體除了需多加注意用字遣詞之外,常在影視內容或新聞內文出現的警語,其實也大有學問。胡延薇表示,警語的內容可多嘗試喚起受眾情緒上的反應,以酒駕而言,「酒駕是不良行為」及「酒駕得處2年以下有期徒刑」,後者在心理學上來說,較可喚起受眾恐懼感進而達到約束效果。

如何及早預防負面模仿? 需周遭親友主動關心介入

通常漣漪效應較易出現在年齡層相近、生活背景相似的族群,此時周遭親友的角色相當關鍵。胡延薇提醒,周遭親友如有出現頻繁抱怨周遭事物、時常關注負面新聞,甚至幻聽、妄想的現象,或彼此聊天內容出現自殺、意圖傷人等話語,應積極主動協助其尋求專業心理諮詢。

胡延薇也建議,若身邊有人向你吐苦水,記得不要一昧否定其想法,多表示「謝謝你願意跟我說、謝謝你信任我」等正面回應,身為傾聽者,視情況多給予肯定,能助其建立自信心,因為親友身為第一線接觸個案的人,若不願意傾聽或是對於相關症狀掉以輕心,就可能讓個案負面情緒累積成洪水猛獸,進而用激烈的手段尋求出口。

找出適合自己的情緒出口 是現代人必備的能力

若民眾自覺情緒長期低落,可多參加心理開導方面的線上講座與課程,或是出外旅遊、運動,讓自己從事可轉移注意力的活動。

現代社會雖步調快速,容易造成壓力大、易焦躁等現象,但相對的科技進步,可用資源也較過去多,胡延薇說:「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情緒療癒方式,是現代每個人都應培養的能力。」


從日本電車傷人事件了解「模仿效應」 關心從你 我做起

▲諮商心理師全聯會常務理事 胡延薇

【延伸閱讀】

性生活單純仍染愛滋? 醫:只要有性行為都該篩檢

大學生自殺案件頻傳 怎麼阻止模仿效應?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94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27歲程小姐前陣子受新冠肺炎影響,不敢出門活動只能宅在家,因為在家期間太過無聊,迷上了刺繡還有手作麵包,導致手腕到手臂部位發生疼痛等狀況,休息之後沒多久又發作,反反覆覆至少長達一個月以上,後求診復健科醫師確定是「肌腱炎」,接受增生療法才得以康復。施力不大但長時間用手 造成肌...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新北報導】64歲的徐先生重聽情況已經有10年之久,雖曾使用助聽器,但效果不佳,經常因為雜音聽不清楚,而未每天配戴,僅在需要時才使用。重聽情況日積月累,加上未正常配戴助聽器,他的語音辨識能力漸差,必須倚賴看人嘴型猜測意思,工作與生活非常不便,而來到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求診。黃韻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炎炎夏日,也是保養身體的好時機!依據傳統中醫「冬病夏治」的原則,在夏季透過三伏貼穴位敷貼調整體質,對於有過敏及氣喘的病人而言是最佳的治療機會,冬天時就可減少發作的機率。而依據節氣曆法計算,今年的三伏天分別是七月十六日(初伏)、七月二十三日(中伏)、八月十三日(末伏)。三...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