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心房顫動不是戀愛!小鹿亂跳恐因心臟「缺血性中風」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

心房顫動不是戀愛!小鹿亂跳恐因心臟「缺血性中風」

氣溫驟降!年紀大及慢性病患者,應留意居家心血管健康。一位71歲男性患有高血壓和糖尿病史,在診所長期服藥,一年多前因突發性頭暈、心悸掛急診,十二導程心電圖顯示陣發性心房顫動,在藥物控制下很快回到正常竇性心律。另外在跟病人和家屬討論後,配合口服抗凝血藥物來預防血栓、減少腦中風風險,目前持續穩定追蹤治療。

心房顫動是普遍但需要注意的心律不整
奇美醫學中心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蔣俊彥指出,「心房顫動」是指心跳快速且不規則的跳動。近年來台灣人口老化加劇,患慢性疾病的比例亦隨高齡人口增長而越來越高,心房顫動的盛行率也明顯增加。

蔣俊彥表示,心房顫動在心臟血管內科門診中,是很常見的心律不整現象;會造成心悸、呼吸困難,甚至胸悶等症狀,常常發生在年紀大的病人。尤其本身患有多種慢性病的老年人,一旦發生心房顫動,有時就會產生嚴重的肺水腫,甚至休克。

腦中風無形殺手「8危險因子」分數評估
心房顫動也是中風的無形殺手,許多心房顫動的病人因其症狀不明顯常忽視,其實容易導致心臟左心房左心耳的位置形成血栓。一旦形成血栓,隨著心臟搏動把血栓打到身體各處,就容易發生缺血性腦中風,及其他血管栓塞的併發症。研究顯示,有2~3成的腦梗塞是因為心房顫動所引起,其血栓風險依病患本身共病多寡,恐有不同程度的中風危險。
根據中風風險評估工具(CHA2DS2-VASc),以「8項危險因子」評估心房顫動發生腦中風的風險。蔣俊彥解釋,分數越高,代表每年的中風風險越高。如果8項總分大於或等於2分,治療上則建議使用口服抗凝血藥物。

  • 心衰竭:1分
  • 高血壓:1分
  • 年紀超過75歲:2分
  • 糖尿病:1分
  • 曾經發生過腦中風或腦缺氧:2分
  • 心肌梗塞或周邊血管動脈疾病:1分
  • 年紀介於65到74歲:1分
  • 女性:1分

心房顫動的抗凝血藥物治療方法
蔣俊彥進一步說明,由於心房顫動容易在心臟左心耳形成血栓,導致急性缺血性腦中風及其他動脈栓塞,恐增加病人發生中風比例3~5倍,為病人身體及工作家庭造成很大的負擔;使得心房顫動抗血栓,在臨床治療上格外重要。

心房顫動最主要的藥物治療為抗凝血藥物,可以減少心臟血栓的形成,進而減少缺血性腦中風發生,但近年來手術方面(如:冷凍電燒手術、迷宮手術和左心耳封堵術)來預防血栓也愈來越普遍,醫師須整體考慮病人身體狀況和出血風險,採用不同的治療方式。

過去用來預防血栓的維他命K抗凝血藥物,因出血風險高與食物或藥物上容易產生交互作用,干擾藥物濃度波動,成為使用該藥最主要的2項缺點。而近10年來,已有4種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引進台灣,亦已於2012年開始納入健保給付。新型口服抗凝血藥物除使用上較方便以外,出血副作用及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風險,也比傳統抗凝血藥物減少許多。

蔣俊彥也補充,近日時序已進入深冬,氣溫明顯驟降,提醒民眾須留意自己的脈搏跳動,如心臟出現「小鹿亂跳、心悸、暈眩、胸痛」等症狀,應儘速就醫。由於心房顫動成因複雜,必須全面考量病人的身體狀況,充分討論及了解不同治療方式可能帶來的風險,以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式。

【更多精彩內容,請上《優活健康網》官方網站《優活健康網》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乃菁醫師跟我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一、我們都畢業於國防醫學院。 二、我們都喜歡照顧老年人。 三、除了病人,我們也關注照顧者的負擔和壓力。 因此,當我看到乃菁醫師的新書《「這樣安排是為你好!」──照顧父母的25個盲點》書稿,內心不知有多麼開心。過去跟照顧者有關的書籍,常常主軸是醫療專業,談要給老年人吃什...

閱讀詳情 »

【推薦文】臨終文化無法傳承──談靈性陪伴◎許禮安 我當醫師屆滿三十年,從事安寧療護工作初期就讀過張明志醫師的著作,很榮幸毛遂自薦而能為前輩醫師撰寫推薦序。我過去在安寧病房和「安寧居家療護」服務,遇到不少如同書中描述的「靈異事件」,可以補充個人臨床經驗與思索生死的淺見。 安寧療護強調「尊重末期病人的自...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25)日公布,台灣本土無新增確診個案,而這也是睽違108日後,本土案例再次「+0」。對此,副總統賴清德向民眾呼籲,「零確診是很棒的事,但也沒有放鬆的本錢。」賴清德說,因為有國人自律配合,還有醫護人員的照護,以及邊防、海關、軍警、海巡人員的戍守,讓台灣在國際疫情肆虐的威脅下,仍...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