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房顫動恐引發中風、心衰竭 1/4患者沒發現

心房顫動恐引發中風 心衰竭 1 4患者沒發現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一名年約60歲張先生(化名)平常生活規律,雖然有高血壓,但正在用藥控制,有天穿鞋,感覺腳步有些腫脹,以為是高血壓藥副作用或腎不好,沒有注意,持續幾天,張先生開始感覺心臟出現「碰碰跳」感覺。

輕忽心房顫動症狀 差點需要換心
張先生就醫後,確診罹患心房顫動,由於忽略症狀沒就醫,症狀已由「陣發性」惡化至「持續性」。就診時,心臟收縮力下降至正常人的一半,並產生嚴重心衰竭併發症,陸續住院兩、三次,差點需要進行換心手術。後來張先生接受心律不整藥物治療,心房顫動、併發症都獲得控制,心房顫動也沒有持續惡化,出院後逐漸恢復正常生活。

心房顫動確診 平均延誤2.6年
馬偕紀念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李應湘醫師指出,心房顫動的可怕之處,在於症狀很容易受輕忽。約四分之一患者在診斷前完全不知道自己罹病。大型國際研究也發現,患者從症狀出現到確診、接受治療,平均約延誤2.6年。有些患者常把心房顫動症狀誤以為只是緊張焦慮或恐慌症發作。因此患者千萬別輕忽心悸、心跳加速、不規則等症狀。通常有這些症狀時,可能是心房顫動這個「無感」心病造成。

心房顫動不治療 急重症、死亡風險暴增2至5倍
心房顫動的症狀包括心悸、心跳很快、胸口不舒服、疲倦或虛弱、天旋地轉的頭暈甚至昏倒、胸悶痛或呼吸困難及短促。初期這些症狀可能在發生後數天就自動消失,這時患者的心房顫動還屬於早期陣發性階段,李應湘醫師表示,這時如果延誤診斷、治療,很容易惡化成永久性心房顫動。一旦到這階段,因心血管事件、住院、失能或死亡機率就會暴增2倍至5倍 。

及時用藥治療 大幅減少中風、死亡機率
心房顫動患者若及時接受治療、用藥控制,中風、心血管急重症風險就會大幅下降。國際研究顯示,新一代抗心律不整藥物可減少24%因心血管問題住院、整體死亡風險,並降低34%中風機率。德國一項結果也顯示,心房顫動患者常因暈眩虛弱、疲累或容易走路無力、氣喘吁吁,生活品質也不好,在以新一代心律不整藥物控制6到12個月,多數病患感覺生活品質改善。醫師也提醒,民眾若發現心悸、心跳加速、不規則等症狀,最好盡快就醫,接受進一步檢查。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409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圖文提供/媽媽寶寶】月子婆婆分為自己私人接案和月嫂機構指派合作的月子婆婆到府服務。機構的好處在於會簽訂合約保障彼此,不會出現臨時被放鳥的情形;雖然私人接案的風險較大,但人選通常都是透過親友間口耳相傳,因此不適任的機率也比較低。   月子婆婆的工作內容主要為協助照顧產婦、新生兒、料理月子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93歲朱爺爺為C型肝炎患者,同時患有慢性腎臟病第三期、高血壓等慢性疾病,雖自知罹患C肝十多年,但因看過鄰居打干擾素後生不如死的慘痛經驗,使他遲遲不願接受治療,經醫師勸說後,才接受全口服C肝新藥治療,兩個月期間不但毫無副作用困擾,且C肝完全治癒驗不出病毒,擺脫「肝」苦人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木森/台北報導】德國啤酒世界聞名,來自德國的K先生現年61歲,在台灣結婚生子並已定居多年,假日休閒時,常與友人一起共飲啤酒。此外,熱愛運動的他,從32歲開始路跑,10年內就完成了6次全馬,沒想到愛喝酒的嗜好加上運動習慣,卻讓他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寸步難行。   童綜合醫院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豐原醫院急診室進行「急診暴力演習」,模擬一名男子撞到頭導致血流滿面,一進到急診就大聲嚷嚷喊著要醫護人員先幫他看診,等待時說著「要等到流血流死了才要看嗎」、「我現在很痛了還不趕快來」等言語,和醫護人員爆發口角爭執,通報警方到場協助處理,在透過逼真演練的同時,也希望讓民眾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