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心臟病患染疫重症率更高! 醫揪高風險病人還包含這些

心臟病患染疫重症率更高! 醫揪高風險病人還包含這些

【NOW健康 王詩茜/新竹報導】王經理因心臟疾病長期固定在心臟科門診追蹤,這一年多來因為疫情的關係,認真洗手、戴口罩,有任何聚會想辦法推辭不出席,唯恐自己不小心染疫,心臟會不會受到影響,每次定期回診不斷詢問醫師,有沒有什麼注意事項需要留意的。


新竹台大分院心臟血管內科劉聖甫醫師表示,目前尚未有統計數據顯示患有心臟病的病人是否更容易感染 COVID-19,任何人被感染的風險都是一樣的,但是心臟疾病或是有潛在心臟病的民眾,若是受到感染可能比其他人更有可能出現感染症狀或其他嚴重問題。


到目前為止,大多數感染 COVID-19 的人會有輕微的病毒性疾病,包括喉嚨痛、咳嗽、疼痛和發燒,但約有5%的被感染者會出現胸部感染或肺炎。 新冠病毒通過感染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空氣中的飛沫傳播,病人也可能經由接觸受汙染的物體表面受到感染,因為病毒可以在桌子和門把手等表面存活數小時甚至數天。


一旦病毒進入人體,就會對肺部造成直接損害並引發炎症反應,從而以2種方式對心血管系統造成壓力:(1)首先,通過感染肺部,血氧水平下降;(2)其次,病毒本身的炎症作用也會導致血壓下降。在這種情況下,心臟必須跳得更快更用力,以致於為主要器官供氧出現困難。劉聖甫醫師說明,一般而言,容易出現嚴重Covid-19疾病反應的高風險病人包含:


1.免疫力低下的病人,例如接受移植病人、正在接受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的癌症病人、患有心臟病合併白血病或淋巴瘤病人。
2.老年人和體弱者,以及患有心血管疾病的孕婦等。
3.患有心臟疾病(例如心臟衰竭、擴張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和先天性發紺型心臟病人。
4.患有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病人也可能被歸入相同的高風險類別。


但是,臨床上沒有證據顯示該病毒會感染體內心臟節律器和體內心律去顫器等植入設備,或導致心臟瓣膜病人感染心內膜炎。


部分心臟病人因為年齡較大,往往合併有高血壓或是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旦感染對於身體的負荷大;本身若是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在體溫超過 39°C 的情況下,特別容易發生致命的心律不整,這些病人必須積極使用退燒藥來處理發燒問題。


此外,病毒的發炎反應可能會導致急性冠心症的風險,若是在COVID-19疫情期間,出現嚴重胸部不適的個人應立即到醫院就診。嚴重的全身性發炎反應可能會加重某些病人的心律不整甚至引發心房顫動,或是會使得心臟衰竭病人的心臟功能惡化並加劇症狀。


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發炎也可能會使心臟和腎臟功能惡化。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染疫!若是真的不慎被感染了,需要告訴醫師您的相關疾病史,以討論出相對適合於疾病的治療方針。 劉聖甫醫師再度重申,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以及減少外出,是避免讓自己遭受病毒感染的最佳良方。


更多NOW健康報導
▸產後回不去了? 惱人妊娠紋及私密處困擾PLT內在修復
▸此波疫情是否能得到控制 陳建仁提出2大重要觀察指標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心房顫動恐導致中風、猝死!心律醫學會統計,全台65歲以上的人口,約13萬有心房顫動。醫師表示,心律不整中最常見的病症是心房顫動,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及心臟疾病者為高危險群,建議養成量血壓及把脈的習慣,一旦發現有不規律情形,應盡速就醫。一名50歲的姚先生,2年前突然感覺心跳又快...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膝關節扭傷,想靠冰敷或是休息舒緩症狀,小心恐導致前十字韌帶損傷,促使膝關節炎;彰化基督教醫院骨科部主任謝承樸指出,尤其打籃球、踢足球等運動,因常會劇烈碰撞,因此提高前十字韌帶損傷的機率。十字韌帶損傷初期比一般扭傷腫脹,且疼痛時間較長;謝承樸說,前後十字韌帶及內外側副韌帶主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根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乳癌是台灣女性癌症第一名,每年新增病例超過八千人;由於乳癌篩檢的普及,使得乳癌可以及早發現,及早接受治療,治癒率已大幅提升。乳癌治療首重手術切除,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新科技「電漿刀」,不但能降低手術疼痛感,且併發症減少,使得乳癌切除後的重建,更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林怡亭報導)根據資料顯示,多數慢性腎臟病患者常見的死因多為心血管疾病,使得慢性腎友的飲食就得非常小心;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醫師李建德指出,高血磷症是許多洗腎患者常見的症狀,因此除了平時少吃高磷食物,部分患者也需要使用降磷藥物控制病情。尤其包括接受腎臟移植的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仍存在...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