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怕個資外洩「天天追清潔車翻自家垃圾」 30歲上班族強迫症好痛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明知這樣不行,怎麼就是停不了?門診就有一名30多歲女性上班族,個性追求完美,老是擔心私人訊息會夾雜在紙片、公文中「外洩」,竟開始習慣性把丟到垃圾桶的紙片、或交出去的公文一再取回檢查,造成工作時常延誤,甚至連回到家裡,已經打包丟到清潔車的垃圾,她還要追車拿回來一一檢視,就醫診斷為強迫症,接受藥物治療及心理輔導後,症狀才逐漸改善。

重複行為,不想做卻停不了,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唐守志指出,強迫症約有4分之1是在兒童及青少年階段發作,男性在10歲前發病機率較女性高,但成年後比例相當,35歲後很少發生。

一般而言,強迫症原因不明,可能與遺傳體質、大腦神經迴路、心理與社會環境因素有關,通常是慢慢發生,根據統計,產生強迫想法及行為到就醫治療,大約需7、8年時間。

唐守志說,強迫思考的英文為Obsession,字意為「著魔」,在精神醫學領域,可以是「想法、衝動或是心像」,它是一種無法控制的「侵入性想法」,自身也不想要,為了轉移這種想法,出現了強迫行為,且由於強迫症的重複行為是無意義的白耗工,因此受苦。

怎知道行為正常?還是強迫症?唐守志,像有些人個性謹慎,出門都要檢查電器、瓦斯有無關閉;也有些人擺放物品一定要成雙成對。但強迫行為除了明顯的重複動作之外,心裡活動「如數數、默念、策畫過程等也算是,與正常行為「因為喜歡而去做」,強迫行為不同之處在於,自身「並不想做」,卻停不下來,因而受苦,形成惡性循環。

唐守志提醒,醫學上還會加上客觀條件,如果強迫行為在一天裡占據大於1小時以上,影響日常生活、人際關係,並排除其他心理疾病,可診斷為強迫症。而強迫症大致有四種類型,因人而異,一、清潔類:怕感染弄髒,會不斷洗手或不敢上公廁,曾有青少年因不敢上學校廁所而休學;二、整齊控:要求東西按順序、成對擺放;三、禁忌想法:不斷出現暴力或傷害影像,會突然大叫大罵;四、憂慮傷害:總是擔心災害會發生,例如不斷檢查瓦斯開關。

唐守志說,通常內顯性格的人,較容易難過、焦慮、孤單、負面思考,是高危險群;其次,神經迴路從皮質到紋狀體再連結到視丘的過程受到影響,也可能生病;另外,直系血親有強迫症,得到的機率也較高。目前藥物以抗憂鬱劑為主,劑量會比治療憂鬱或焦慮症強,治療時間也較長,病人需耐心配合,至少3個月,才能判別藥物劑量是否有幫助,而心理治療則採認知行為及精神動力取向治療,在研究上都有不錯療效。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化療≠癌症末期! 搞懂化療最佳時機一舉減少腫瘤轉移或復發

減少「重複用藥」要命兼省錢! 健保新增5類高風險藥品主動提示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  /鍾藝 大腦中的「口渴細胞」 在烈日下狂奔之後,你的身體對每一滴水都會很渴求,但是在4杯水之後,你恐怕已經不能再繼續「牛飲」了。這些反應其實都是由大腦進行嚴密控制的,確保我們對水分的攝入不會太多或太少(兩種極端都會對身體造成損害)。 那麼,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呢? 在老鼠身上進...

閱讀詳情 »

1名34歲的吳小姐於3個月前在左側太陽穴出現1個凸起物,本以為是青春痘,但一直未消且不時會滲出血水,就醫檢查發現為血管瘤,切除後化驗為良性腫瘤。 書田診所整形美容科主任醫師劉國威表示,頭皮由於被頭髮包覆以至於較難直接看到,因此出現腫塊經常都是家人發覺、修整頭髮時理髮師見到、洗頭時自行摸到,或是至醫...

閱讀詳情 »

台中1名86歲梁奶奶去年8月開始感到右側下背痛,痛覺漸漸延伸至臀部和大腿後側,導致行走困難,睡覺時僅能屈膝而睡,且無法翻身,就醫確診為坐骨神經痛所致,考量奶奶年事已高,家屬決定求助中醫針灸治療,6個月後奶奶不但能拄拐杖行走,亦可一覺到天明,大幅提升生活品質。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吳俊昌表...

閱讀詳情 »

女生到了生理期除了容易經痛、情緒浮躁以外,身體還有可能出現異味,婦產科醫師提醒,私密處如果洗得太乾淨,會造成發癢、發炎、甚至產生異味。建議清洗時力道不要太大,先讓清潔劑起泡後再使用,並選擇適合敏感肌膚的清潔產品。 1名24歲林姓女子月經來的時候,除了搔癢難耐還飄出異味,她以為是自己清潔不夠乾淨才會...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