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感熱紙收據含雙酚A 避免汙染專家教你這樣做

  我們每天都會拿到店家發票、ATM領錢的收據等感熱紙,裡面可能含有致癌物質雙酚A,如果不洗手就吃東西,就會把毒物吃下肚。外食族從早餐的塑膠袋、熱豆漿塑膠杯,到中午的紙盒便當都難逃塑化劑汙染,毒性物質無所不在,我們該怎麼辦?

  成大環境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臺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理事李俊璋指出,在生活環境中,到處都有化學物質,如何和平相處,看懂怎麼吃、怎麼用,可是一門學問。李俊璋說明,生活中的毒物劑量逐漸累積,一旦負責代謝活化的肝臟等無法負荷,身體就會生病,因此,在飲食上應該遵守「安全容許量」,才能減少毒物累積。

  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健康飲食指南強調,兒童及孕婦每天攝取魚類,應以1份為限,1份大概是35克,差不多是3片生魚片,而鯊魚、旗魚、鮪魚、魷魚等須避免。美國建議1個月成人不要超過2次大型掠食魚類的攝取,每次2到3片生魚片為限,以免重金屬累積體內。研究證實,塑化劑、戴奧辛、重金屬等多種毒物累積,將產生加乘效果,影響健康。

  日常生活中則應該避免雙酚A汙染,例如PVC常用於小朋友的桌墊、水管,其中可能含有磷苯二甲酸酯(塑化劑),如果長期受到汙染,幼兒生殖系統恐將發育異常。除了塑膠製品,現在連包材也可能含有塑化劑,國內去年1項研究就發現,不少包裝食品在加熱後釋放塑化劑,尤其越油的,汙染就越嚴重,家長不可不慎。

  要怎麼做才能遠離毒物汙染?李俊璋解釋,其實只要改變個人習慣,每個人都可以是避毒專家。李俊璋建議,吃東西洗手、不要喝塑膠杯飲料、避免微波食物。不要讓幼兒在PVC地板上吃東西、玩耍或睡覺,以免塑化劑天天暴露,造成危害。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胡照鑫/台北報導 為台灣癌症病友尋找用永續資源當後盾!身為癌症病友家屬的立法委員余天今(5)日攜手台灣年輕病友協會、台灣癌症基金會共同舉辦記者會,呼籲政府仿效英國,盡速設立台灣癌症藥品基金(CDF),支持病友勇敢抗癌,並確保健保資源永續。余天表示,台灣推行健保的目的是希望國人「病得起...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進入5月後,本土疫情急速升溫,短短一周就從破萬例竄高到破3萬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5)日公布國內新增30106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30035例本土個案及71例境外移入(36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中新增5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是單...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單日又5死!指揮中心今(5)日公布新增5例本土病例死亡個案,為2例男性、3例女性,年齡介於20多歲至80多歲,皆屬重度感染個案與具慢性病史;確診日介於今年4月24日至4月29日,死亡日期介於4月26日至4月29日。其中最年輕死亡個案為20多歲男性,本身長期臥床使用呼...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快篩陽=確診」中央決定做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5)日下午正式公布修訂「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的病例定義,新增確定病例條件:居家隔離、自主防疫、居家檢疫對象使用家用新型冠狀病毒抗原快篩試劑檢測陽性,且經醫事人員確認,即為確診,不用再外出做PCR了。 ...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