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慢性肝炎最終章? 肝癌的威脅 | 健康達人網

文:高嘉宏
慢性肝炎最終章? 肝癌的威脅 健康達人網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因肝癌過世的人高達 7,000 人, 且 8 成以上都與體內有慢性 B 型肝炎病毒、 C 型肝炎病毒有關, 由此可知,B、C 型慢性肝炎病毒的確是造成患者罹患肝癌的一大隱憂。  

 

早​期診斷與治療,避免肝癌威脅

雖說如此,不過在臨床上其實只要能在慢性肝炎階段作好患者份內之事,包括定期追蹤、遵從醫囑,就能有效預防肝癌的發生;而面對肝癌的積極態度則是要定期接受肝癌篩檢,以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否則當出現肝癌症狀時,通常都是腫瘤已經很大的階段了,在治療上就會多所侷限,預後效果也較差。

針對肝癌的診斷,目前醫界最常使用的包括了血清檢驗、影像檢查及病理組織切片三種:

血清檢驗:血清中的「胎兒蛋白(AFP)」是主要檢驗肝癌的項目之一。正常胎兒蛋白應在 20 ng/ml 以下,若超過標準,應該搭配影像檢查,以確認是否有腫瘤存在。

影像檢查:最常用的影像儀器當屬超音波,可偵測腫瘤大小、位置、併發症等,又不具侵犯性,對於患者而言相對安全且方便。不過,有時候超音波可能會因為死角無法照射完全,又或是為了與肝硬化鑑別診斷,就必須利用電腦斷層、磁振造影或血管攝影來加以判讀。

病理組織切片:針對可疑的肝臟腫瘤進行病理切片檢查,以確診是否為肝癌。

肝癌主要治療介紹

肝癌的治療選擇與分期有明顯的相關性:

A期:即早期,腫瘤較小,約在 3 公分以內,治療方式有較多元的選擇,包括開刀切除、電燒、肝臟移植等,平均5年存活率可達 6~7 成。

B期:腫瘤超過 3 公分或不只 1 個腫瘤,即屬於中期,建議的治療方式為血管栓塞,阻斷血液供給腫瘤養分。

C期:多已有侵犯到血管,亦稱為晚期肝癌,只能以標靶治療為主要選擇。

D期:末期肝癌者,目前並沒有什麼有效的治療方式,只能以支持性療法來改善患者生活品質,存活率約為 3~6 個月。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肝癌高危險群必須建立的重要觀念!基本上 3 公分以下的腫瘤,根治機率相當大,但超過 3 公分的腫瘤或超過 3 顆腫瘤時,則治療效果就沒那麼好。以電燒為例, 3 公分內的腫瘤根治成功率高達 90~100% ,3 公分以上的腫瘤成功率卻降低到 50~80% ,相差甚大。

至於早期腫瘤治療選擇多,應該挑選哪一種,就必須與主治醫師好好討論,根據患者狀況、了解各種治療法的優缺點,才能挑選出最合適自己且預後最好的治療方式。

由於台灣肝臟捐贈比例較少,因此肝臟移植較不盛行,主要的治療還是以電燒療法、手術治療為主。左表列出電燒療法、手術治療及栓塞療法的比較,以供讀者參考。

俗話說:「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壞,人生是黑白的」,肝臟是一個無聲的器官,只能靠主人平時多加保養、照顧,才能免於受到最終章的肝癌威脅!奉勸大家,尤其是慢性 B 肝及 C 肝的患者,別嫌麻煩,每半年檢查一次,確保肝臟健康,千萬別等到它發出怒吼之聲才來後悔,這時候肝臟狀況可能已經回不去了!

(封面圖片來源:Badly Drawn Dad via photopin cc

相關推薦

以色列科學家使用患者自身的組織作為材料,3D打印出史上第1顆帶有血管的心臟組織。 以色列科學家使用人體組織,3D打印出人類歷史上第1顆帶有血管的心臟組織。是當代的1項科學突破。這顆3D打印出的小心臟大約2.5釐米,包括細胞、血管、心室和腔室,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TAU)的科研成果。 分子細胞生物學...

閱讀詳情 »

不少研究及統計數據指出,體重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會隨著年紀增長而攀升,進而導致許多心血管及其他相關慢性疾病,也盤據在國人10大死因名單內。其中,長輩因老化而造成的「肌少型肥胖」,更是邁入高齡化社會的台灣值得重視的問題。 隨著年齡漸增,即使體重及BMI數值不變,人體內物質的組成也會不同,肌肉量會慢慢流失...

閱讀詳情 »

許多人喜歡運動時飆汗的感覺,因為汗流的越多,就越覺得達到效果,但根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汗水的多寡與運動的強度或是燃燒多少卡路里不一定有關。 聯新運動醫學中心主任林頌凱指出,汗水的多少與個人體質有關,有些人就算不運動,天氣炎熱時坐著也會滿頭汗。國外研究也發現,如果體重較重,身體會產生...

閱讀詳情 »

紅斑性狼瘡好發於年輕女生,症狀嚴重會影響身心,需持續用藥。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發現,免疫療法不僅可以治療癌症,也具有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潛力,研究人員發現,NLRP12先天免疫檢查點如果沒有適時剎車,免疫系統可能反過來攻擊自身正常細胞。 陽明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斯婷指出,人體的防...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