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憂鬱症會導致失眠 得用抗憂鬱劑治療

憂鬱症會導致失眠 得用抗憂鬱劑治療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

有位王媽媽長期失眠,有時還會胸悶,看了內科、心臟科都查不出原因,都靠醫師開立鎮定劑放鬆助眠。她退休後轉至松德院區看診,才知得了憂鬱症,服用抗憂鬱劑約一年左右,症狀明顯改善,慢慢回復正常生活。

憂鬱症病因複雜 三面向探討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彥鋒表示,臨床上像王媽媽這樣的病人並不少見。許多人以為憂鬱症是心情不好,其實成因複雜,必須從心理、生理、社會三個面向探討。生理方面,病人的情緒內分泌失調,主要是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出問題,因此新一代抗憂鬱劑,大多針對三者去調節。另外也可能與遺傳有關;有些慢性病也會誘發憂鬱症。

心理方面,人格特質有關鍵影響,包括成長經驗、兒時曾遭虐待或忽視、對負面情緒的察覺敏感、處理壓力的方式等,都可能導致憂鬱症。社會層面,涵蓋家庭狀況、人際關係、職業功能等,以及社福系統能否給予支持。當巨大壓力來襲時,若沒有足夠的社會支持系統,就可能得到憂鬱症或加重病情。

抗憂鬱劑 不具成癮性

診斷憂鬱症並不容易,林彥鋒指出,必須符合足夠多的症狀,且持續時間夠久,同時嚴重影響到生活,例如無法上班或上學。常見症狀包括食欲變差、失眠、嗜睡、疲勞、無精打采等,還有一些像是頭痛、肚子痛、拉肚子等,若合併焦慮症狀,會出現胸悶、心跳變快、喘不過氣的現象。老年病患較常有身體症狀,部分原因是本身有疾病,心情差讓症狀放大;也可能是不善於表達情緒,轉換成身體狀況來表現。

藥物治療最常使用血清素回收抑制劑,約對半數病人有效,使用4至6周後若效果不佳再換藥;試過2種藥物後,約8成病患有療效。林彥鋒強調,抗憂鬱劑並沒有成癮性,服藥後持續2個月未出現症狀,就算「完全緩解」,之後再觀察半年,無異狀便可停藥。

要避免憂鬱症復發,病患須遠離壓力源。由於憂鬱症病人容易「自動化思考」,常見的有「把結果想到最糟」、「沒有達到100分就是零分」、「把自己想得很重要,覺得別人生氣是因自己」。林彥鋒建議,病人要試著改變想法及處理壓力的方式,一旦又陷入情緒低谷,務必隨時回診。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38193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自從疫情進入第三級警戒以來,學校停課使得偏鄉資訊落差的問題浮現,社服據點關閉使得弱勢孩童的午晚餐沒了著落……;有鑑於此,台灣厚道社會服務聯合會每月的「捐魚送暖」活動仍然持續,CSR部門更啟用預備金做「扶幼捐款」,捐助全台十個家扶中心,提供弱勢家庭補助,陪伴共渡難關。防疫談病...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孩子從小看著爸爸從可以走路、持拐杖、到坐輪椅,還是保有信念有一天全家人可以一起出去玩…」;「我雖然患病,但我相信我與兒子在台灣會被妥善照顧」。來自於巴西及美國不同兩個國家的明嘉與Tamera,除了相同是愛上台灣並與孩子定居於此的外國人,他們更同樣地在台灣確診多發性硬化...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過敏若不好好控制,許多過敏兒都會依序經歷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和氣喘1,稱為「過敏三部曲」。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學研究部副院長、過敏免疫風濕科教授魏正宗醫師表示,過敏越早治療越好,最重要是養成健康生活習慣來預防,並配合藥物症狀治療。目前減敏療法更可直接治本,根本從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近日本土疫情升溫,全國進入第三級警戒,為避免病毒傳播,減少非必要的出門,也因為停課,許多家長必須居家辦公兼育兒。一方面不方便出門採購,另一方面也擔心大賣場潛藏病毒不敢前往,只好三餐靠外送,或是久久才採購一次,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呼籲,要民眾多量少買,減低...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