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打完疫苗胸悶、心悸未必疫苗害的! 當心是這「病」放大身體訊號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打完新冠疫苗之後,出現胸悶、心悸等症狀,未必是疫苗害的!一名35歲女性日前在接種新冠疫苗後開始出現胸悶、心悸等不適症狀,持續二週未緩解,她直覺認為是疫苗的副作用,趕緊到診所就醫,可是接受一系列的心臟與胸腔檢查後都發現沒有明顯問題,查無原因令她更加煩惱,仍然覺得是疫苗導致自己不舒服,擔心會不會是好不了的嚴重後遺症,結果吃不下、睡不著,到身心科求助才知是過度擔心疫苗副作用發展為憂鬱症狀。

收治病人的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醫師陳文建表示,女子因為擔心副作用,壓力反而導致她情緒低落,甚至吃不下、睡不著,最後診斷為壓力下的焦慮反應,原因就跟她對疫苗副作用的過度擔心有關,進而從容易恐慌進展為憂鬱症狀,心理與生理又互相影響。

還好的是,女子在醫師開立藥物調整病患心情,三個禮拜後,心情就明顯放鬆,且身體方面的不適也得到緩解。

陳文建表示,新冠肺炎疫苗是新型疫苗,副作用因不同廠牌、個人體質而異,面對這股不確定性,民眾懷抱擔憂是正常的,但部分容易焦慮的民眾,如果不能適時排解這份不安,嚴重者可能影響心理健康。

陳文建門診就增加許多對疫苗副作用感到憂慮的患者,多是在接種後,對身體的小變化變得敏感,或因不舒服的感覺遲遲未緩解,而越來越擔心,常見於本身是焦慮體質或是性格屬易操煩、緊張者。

不是所有對疫苗副作用感到焦慮的人都是心理問題!但陳文建提醒,如果施打完疫苗的不適遲遲未恢復,又檢查不出問題,影響日常生活,甚至演變成吃不下、睡不著時,就要小心同時有身心疾患的可能。以典型的恐慌症和憂鬱症為例,前者常會放大身體的各種訊號而焦慮不已,症狀至少持續一個月;後者則是持續低落或對事物失去興趣二個禮拜,並常有睡眠、胃口改變或負面思考。

陳文建強調,像該名女子一樣,查無身體病症,但過度擔憂造成的情緒反應已嚴重影響生活者,便可嘗試情緒調整或用放鬆藥物緩解憂鬱、焦慮或自律神經失調的情形,必要時,亦可輔以心理諮商治療。常理來說,疫苗副作用不會持續太久,因此當專科檢查排除生理問題卻仍有不適時,可與醫師討論是否安排身心醫學科就醫,確認是否為心理壓力所導致。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快檢查手邊藥!市占率5成「高磷酸鹽血症」藥驚現黃色斑點 回收350萬顆

陳時中搬白板「算給黃珊珊看」 春節10+4檢疫旅館多出萬間房、多賺2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冬令進補,養生藥膳店早已人滿為患,大快朵頤之餘,也別忘了適可而止!新竹國泰醫院眼科陳瑩山主任提醒,三高患者除了預防腦中風外,更要當心「眼中風」!  腦中風是很嚴重的健康問題,但其實在「腦中風」發生之前是有跡可循的!陳瑩山主任補充,腦中風並非一朝一夕所致,留心掌握身體警訊,才能避免腦中風三部曲接踵而至...

閱讀詳情 »

  一位國一生,初經才過一年,因不正常出血而來診間,陪來的母親說她正在服用避孕藥調經(因月經期不正常),我聽了心裡嚇了一大跳。   一位高三生長期月經不規則,母親擔心是功課壓力大之故,不過又擔心是其他問題,找醫生之後,以吃避孕藥調經治療已有一年,日前因服藥期間不正常出血而來診間...

閱讀詳情 »

台灣氣候溫暖、潮濕,蔬食若未立即食用,常常會面臨到發芽的問題!資深營養師袁毓瑩表示,並非所有蔬食發芽都不可食用!一般大家所知馬鈴薯發芽會產生龍葵鹼(solanine)的有毒物質,不可食用,但其他許多蔬食發芽後仍可食用喔!  蔬食發芽後還能吃嗎?其實植物發芽時需供應芽苗足夠的營養才能生長,所以許多蔬食...

閱讀詳情 »

撰文/林玫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蛤?你在說什麼?我聽不清楚啦!」在和他人對談時,你是否會習慣性用手護住耳朵,大聲呼喊,想要更聽清楚彼此的對話內容呢?可別輕忽這種生活中的「小習慣」,你的聽力可能正在悄悄退化。 聽覺受損:漸進式的退化 國泰綜合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方德詠表示,聽力的退...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