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病毒疣?還是長雞眼?專業醫師教你分清楚!

病毒疣?還是長雞眼?專業醫師教你分清楚!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醫生,我腳上長這個硬硬的很痛,是不是雞眼?」,「醫生,我腳上這顆長很久了,是不是人家說的長疣?」,「醫生,病毒疣就是雞眼吧?」以上對白可說是皮膚科門診每日必備經典台詞。內湖國泰診所皮膚科主治醫師曾奕騰解釋,「病毒疣」和「雞眼」(正式名稱:釘胼),兩者皆是極常見的皮膚疾病,且兩者有許多相似之處。

「病毒疣」是病毒感染 衛生習慣不好易得 

曾奕騰醫師解釋,病毒疣是一種「病毒感染」造成的疾病,致病原為「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皮膚的病毒型,最常見感染手、腳,且不限於較易摩擦或壓迫部位,其他包含臉、頭皮、頸部、軀幹及四肢亦不少見,亦可能出現皮膚型病毒感染黏膜(或相反)的情況,簡而言之「有皮膚的地方都有機會被感染」。

門診常見的病患包含習慣赤腳踩地或是穿著拖鞋、涼鞋,這類病患足部容易有可見或不可見的小傷口,讓病毒有機可乘趁虛而入(夏天於泳池畔赤腳走路亦是常見的感染途徑)。另外衛生習慣不佳的病人也比較容易被感染,且就診時常常病況較嚴重。

治療方式多元 療程需好幾次

曾奕騰醫師解釋,病毒疣治療方式多元,主要原理是「去除被感染的表皮細胞」及「周圍可能被感染的細胞」,以及「誘發局部免疫反應攻擊病灶」,最常見如醫師執行液態氮冷凍治療、醫師處方水楊酸類溶液由病患在家自行塗抹,但療效都並非一蹴可幾,尤其長在手腳的病毒疣,冷凍治療常「至少」需5到10次。

病毒疣其他治療方式如:於醫療院所局部塗抹三氯醋酸、病灶內注射MMR疫苗、病灶內注射或皮下注射干擾素、局部塗抹DPCP藥水、染料雷射治療、醫師處方Imiquimod病患在家塗抹,但所有方法皆不一定立即見效,仍可能需多次治療。

「雞眼」非感染 反覆摩擦生成

曾奕騰醫師解釋,雞眼形成的原因「不是」病毒感染,不具傳染性。雞眼的根本成因,來自於發生部位反覆的受力、摩擦,人體的表皮因為反覆的刺激,增厚而形成一個向真皮層凸出的錐狀結構,如果厚皮形成一整片平鋪或向外凸的斑塊(非錐型向內凸出結構)則稱為胼胝(一般俗稱的厚繭)。

曾奕騰醫師說明,雞眼的好發部位,主要位於足部易受壓或凸出易摩擦的部位,例如大腳趾關節、第五趾關節、腳掌前段與趾關節面掌側、足後跟等。雞眼的好發族群及誘發因素,包含先天或後天足部骨骼或結構異常,後天最常見的就是拇趾外翻的病患,另如長期糖尿病患、或糖尿病控制不良出現足部骨骼結構異常亦屢見不鮮。

正確使用足部輔具 並針對表皮增厚

曾奕騰醫師說明,雞眼的治療部分,最重要的是「去除根本原因」,即去除「同一部位反覆受力、摩擦」的情況,這也是病患必須建立的首要觀念,否則其他的治療皆是治標不治本,復發也是必然。

有足部結構的問題,建議至復健科或骨科門診,經專業評估使用適合的輔具(例如軟墊、綁帶、貼布等)或手術治療。鞋子的建議穿著大小適中,但前端楦頭較寬的款式,有氣墊的鞋子為佳,盡量減少穿著高跟或前端過窄的鞋子,襪子的亦建議有一定厚度,可有緩衝及減少摩擦的效果(尤其是有運動習慣)。

先讓病人有正確的認知,再針對表皮增厚做治療,常用治療包含醫療人員執行部分刮除、電動研磨、塗抹三氯醋酸,醫師處方的水楊酸溶液或藥膏,病患可自行塗抹,搭配適度去角質,達到治療效果。

【延伸閱讀】

疫苗混打有比較好嗎? 臺大醫院「AZ混莫德納」試驗結果出爐

拖延治療乳房潰爛飄異味 荷爾蒙搭標靶助延緩化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83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常常摸臉容易毀容是真的嗎?最近,一則「常常摸臉會把手上的細菌傳播給皮膚,可能堵塞毛孔,造成暗瘡等皮膚問題」的消息引起了網友熱議。該報導稱,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數據顯示,人平均每小時摸臉4次。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研究稱,每6.5平方釐米的桌子上,細菌數量超過廁所百倍,接觸後摸臉,極易把細菌傳播給皮膚,皮膚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75歲的洪先生,5年前持續咳嗽未改善,就醫檢查發現肺部有陰影,確診罹患肺腺癌,且癌細胞擴散到肋膜。過去這類患者平均壽命只剩下1年,台大醫院利用光動力治療,配合手術及化療,成功挽救患者性命,迄今5年過去了,張先生的病情穩定都未復發。 收治個案的台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李章銘...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長庚醫院永慶盃路跑活動,將於10月4日於台北、嘉義、高雄三地同日開跑。今年首度推出活動吉祥物「阿波」,並邀請羽球國手戴資穎擔任活動代言人,除了舉辦路跑活動外,也提供免費癌症篩檢。戴資穎號召全家一起來參加,一同投入運動行列。 永慶盃路跑活動今年度的主題為「家庭日」,截至...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邱智慧報導)肥胖,儼然成為台灣國民健康新問題!根據國健署統計發現,台灣的男性腰圍尺寸越來越寬鬆,腰圍超過標準90公分、BMI值在24到27的過重族群,大幅增加,相較於20年前增加3倍。不只成人,學童的肥胖比例也攀升至新高,102年調查結果顯示過重及肥胖比例首度突破30%大關,榮登...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