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持續哀傷超過6個月 建議求助專業醫師

(健康醫療網/郭庚儒報導)小婷(化名)和哥哥從小相依為命,即使婚後也仍經常連絡;不料,半年前哥哥突然病逝,小婷日漸憔悴消瘦,情緒也容易不耐煩,甚至常常莫名哭泣、恐慌害怕、心跳及呼吸急促,獨自在家時要開燈才能入睡,求助醫師後,症狀才得到改善。醫師提醒民眾,若哀傷歷程持續時間超過6個月,並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工作及人際互動,建議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臨床心理科臨床心理師羅時揚表示,該病患透過精神科醫師與心理師的協助,先以藥物改善失眠情形,並與心理師晤談,才發現病患因已出嫁身份,且礙於家族禮俗,連祭拜都不可行,因此非常遺憾與不捨,經由病患勇敢說出思念和不捨,現在已能慢慢恢復原本的正常生活。

羅時揚指出,一般人都會遭遇親人離開的衝擊,會出現各式各樣的哀傷反應,若是親人驟逝,更可能加強哀傷反應。一般來說哀傷反應分為4類,包括身體層面,出現呼吸急促有窒息感缺乏精力、失眠、食慾不振;行為層面,注意力不集中、社交退縮、坐立難安;情緒層面,異常沮喪、憤怒、無助感;認知層面,沉迷於過去回憶、感覺逝者仍在等幻覺。

羅時揚建議,哀傷期間可透過適當方法調適,如多與親人、朋友,以及相同興趣的人從事團體活動,適當讓自己忙碌,並多嘗試有趣的事,對自己好一點,可以幫助時間過得比較快。

羅時揚強調,每個人的哀傷反應都不同,哀傷歷程也沒有時間表,透過專業醫師協助,可幫助宣洩及處理各種複雜情緒,並重新審視親人過世帶來意義,進而重新為自己找到定位,走出哀傷的情緒。

健康醫療網http://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10853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1名28歲孕婦,第一胎生產還沒生出來,卻在產房昏迷休克,緊急就醫急救,這名媽媽因產後大失血,造成瀰漫性凝血功能失調;豐原醫院婦產科主任張崑敏指出,經過輸血1萬3000cc後,所幸順利救回,也讓這一家人順利團員。這名孕婦原本落紅後到婦產科待產,但打了減痛分娩後卻陷入昏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一名家住南部的楊小姐,去年因裝活動假牙引起牙齦脹痛到醫院求診,牙醫師診斷後建議她植牙,但因齒槽骨嚴重萎縮無法植牙,需要先進行補骨手術,評估整個療程大約250~300萬,楊小姐為了擺脫多年缺牙困擾,決定花錢整好一口爛牙。沒想到補完牙骨後卻出現齒槽骨裂開、崩塌,不但牙痛難耐...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義輝報導)台灣抽菸人口不在少數,為了健康著想,不少人萌生戒菸念頭,卻常陷入戒菸失敗的循環。台南市衛生局指出,吸菸不僅會傷害呼吸道、破壞免疫系統,也可能惡化為支氣管炎及肺炎,呼籲癮君子應及早戒菸,建議利用戒菸諮詢專線、二代戒菸服務。抽菸對身體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覷,幾乎是有害無益,不僅...

閱讀詳情 »

近視(尤其是高度近視),眼球會被眼周肌肉拉長(不是睫狀肌拉長的,睫狀肌只能縱向調節晶狀體)。導致視遠時,晶狀體的屈光的焦點不能落在視網膜上。但通過練習,可以有意識地控制眼周肌肉壓縮眼球(主要依據是可以讓眼前有一段清晰地時間,也是實現可控的唯一方法)。在掌握技巧之後,逐步降低眼鏡的度數,最後能將眼球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