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擺脫糖尿病併發症 控糖達標兼顧器官保護更健康

擺脫糖尿病併發症 控糖達標兼顧器官保護更健康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血糖老是起起伏伏,該如何是好?台灣糖尿病時鐘快轉,平均每3分鐘就有1人新確診,需終身為穩定血糖而奮戰,但醫師提醒,糖尿病的併發症多,糖友平日除了要謹守低醣高纖飲食、多運動和適度減重等健康控糖原則之外,特別是年輕病友,更應未雨綢繆,除了控糖,也要加強器官保護,才能更好地守住健康!

血糖長期失控易釀併發症 年輕糖友更需提高警覺

依據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國內每年約新增16萬名糖尿病個案,其中約半數為65歲以上老年人,而且可能受到飲食西化的影響,年輕族群確診第二型糖尿病的比例也不斷攀升,在此高齡化時代下,國人的平均壽命延長,因此病友的控糖穩糖之戰也會變得更長久。

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糖尿病中心主任陳榮福提醒,糖尿病是一種全身性疾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引發全身器官病變,增加心肌梗塞、中風、腎病病變,甚至因糖尿病足面臨截肢的風險,因此病友平日的健康管理,除了控糖,還需兼顧器官保護。特別是40歲以下糖尿病病友,普遍缺乏病識感,輕忽糖尿病併發症的威脅,無法配合醫囑好好控糖,造成人生可能有一半以上時間,器官都在遭受高血糖的摧殘。

後控糖時代來臨! 控糖達標+保護器官不分先後

陳榮福醫師進一步指出,以往糖尿病管理以「控糖在先,保護器官在後」為原則,但近年逐漸進入「後控糖」的新時代,訴求「控糖與保護器官合而為一」,因此糖尿病友除了要更積極追求控糖達標之外,也要重視器官保護,減少併發心血管疾病或腎臟病變等風險。

國際趨勢:糖化血色素大於7.5,腸泌素介入積極治療

糖尿病是國人十大死因之一,陳榮福醫師表示,目前國際趨勢及國內治療指引皆認為糖化血色素超過7.5%就應考慮進階治療,並評估心腎風險及共病以選擇適合的藥物幫助糖尿病友能夠達標。臨床處方普遍以口服降糖藥物為首選,一旦口服降糖藥使用效果不佳,無法達到糖化血色素小於7%的控糖目標,甚至大於7.5%以上時,即建議醫病進一步討論進階治療,以選擇適合的藥物,或可考慮施打胰島素或腸泌素(GLP-1),達到較佳的控糖穩糖效果。研究顯示,腸泌素可提供較好的血糖控制,幫助病友更有效地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並且能保護器官,降低共病的風險。

政府為了照護糖尿病友,健保提供多種的控糖藥物選擇,其中不乏兼顧護心和顧腎的作用。但國內現行健保給付糖尿病友的有些用藥,如腸泌素僅適用於心血管高風險病友,或治療6個月後糖化血色素依然大於8.5%的病人才能使用,門檻較高,期待政府可以接軌國際治療指引,放寬給付規定,幫助更多糖尿病友更有效率地控糖達標,降低併發症的威脅,找回不被高血糖束縛的健康人生。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860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年終拼績效千萬別過頭,否則壓力過大恐造成顳顎關節卡住,無法張口!台中市一名26歲百貨公司櫃姐,早上起床刷牙,沒想到嘴巴一張開卻合不起來,照鏡子發現臉歪嘴斜;一度緊張以為是中風了,到醫院急診檢查身體沒有異狀,轉診到牙科檢查,才發現是工作壓力過大,引起顳顎關節症候群,經藥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冬天是病菌的好發季節,尤其是免疫力較低的小朋友,家長一不注意就容易感染。如何才能降低罹病風險呢?小兒科醫師指出,務必做好接種疫苗、勤洗手、熱水煮滾餐具、漂白水加強清潔、生病在家休息、配戴口罩等6大工作,就能遠離生病的威脅。開業小兒專科診所副院長盧英仁表示,年齡低於6歲的...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許碩穎報導)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人類免疫缺乏病毒傳染防治及感染者權益保障條例(簡稱『愛滋條例』)」部份條文修正案,修法重點包括嚴格條件限制下,容許醫事人員對疑似感染來源逕行篩檢;愛滋感染者醫療給付部分回歸健保;外國感染者無須被強制遣返等重大議案。該項修法,可說是愛滋人權的一大步。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人都會透過飲酒藉此放鬆心情,也曾有醫學報導適量飲酒能有效預防心血管疾病,但小心若喝上癮,不但會造成身體不適,也可能引發家庭以及社會等問題;彰化開業診所院長吳穠楷指出,飲酒成癮在醫學上被認定是疾病,酒癮患者對酒精無法抗拒,包括個人行為、基因遺傳及社會文化等都可能是成因...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