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新生兒包莖別急著割!破除割包皮4大迷思,5種需要割的情況...

新生兒包莖別急著割!破除割包皮4大迷思,5種需要割的情況...

內容編輯/Vera Chen

男寶寶的包皮不是越早割越好,隨著孩子年紀增長,包莖情況會慢慢改善,太早割當心白挨一刀!不少媽咪都對割包皮有不少誤解,本文整理出四大常見迷思,一一破解。

 

3歲以下的兒童,包莖是正常現象

所謂「包莖」,是指包皮頂端較窄,使包皮無法輕易推開露出整個龜頭;嚴重時,開口只有針孔般大,尿尿時會像汽球一樣脹起來,讓包莖腫一包。一般新生兒均有程度不等的包莖,隨著年紀漸長、陰莖包皮發育,包莖情況會慢慢改善。所以對3歲以下的兒童,包莖是正常的現象;到6歲學齡時包莖發生率約10%;到青春期15歲時剩1%,若這個時期,陰莖勃起時龜頭未自然顯露出來,則需評估是否接受包皮環切手術。

新生兒包莖別急著割!破除割包皮4大迷思,5種需要割的情況...

 

5種需要割包皮的情況

不是所有的男性都應該割包皮,單純由醫學的觀點而言,需要割包皮的理由有下列5種:

1. 成年包莖,陰莖在勃起時仍然無法顯露出龜頭。

2. 「嵌頓性包莖」是一種泌尿科的急診,是指將包皮往後退縮,偶爾因太緊,包皮恰如橡皮筋般地緊箍在龜頭後的龜頭溝,無法再被推回原處。

3. 因包皮過長,使得局部的衛生清潔變差的狀況。 

4. 因包皮過長,使得局部有反覆發生的感染,甚至引起包皮和龜頭之間沾黏。 

5. 包莖開口太小,造成尿流細小的狀況。

(推薦閱讀:小雞雞的憂愁!包皮過長易發炎,何時該割包皮?

 

包莖有哪些治療方法?

1. 包皮環切手術

俗稱的割包皮,作法有兩種:一是將包皮環套在過長包皮上,讓包皮自然壞死,而後自動脫落,實施對象以新生兒為主。二是局部麻醉後,開刀直接將多餘的包皮割除,一般小孩至成人皆適用。

 

2. 塗抹類固醇藥膏

將小孩的包莖處輕輕露出清潔之後,在包皮狹窄處或包皮龜頭沾黏處抹上類固醇藥膏,大約一週左右便有很好的效果,窄縮的包皮會漸漸放鬆、露出龜頭,這樣的治療到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不良副作用。

 

 

割包皮的4大迷思

迷思1、包皮越早割掉越好

兒童包莖現象會隨著年齡慢慢改善,有些家長會在小孩出生後要求醫生協助割包皮,其實是不妥當的。尤其新生兒生殖器官很小,開刀時包皮長度不易拿捏,建議只有在包皮出現經常發炎,而在泡溫水和擦藥都不見效的情況下,才值得開這一刀。

新生兒包莖別急著割!破除割包皮4大迷思,5種需要割的情況...

 

迷思2、不割包皮,另一伴容易得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的發生有許多相關的危險因子,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是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而割包皮並不能證實可減少子宮頸癌的發生。要預防子宮頸癌,最重要的是性伴侶要單一且單純,或者施打HPV疫苗,光割包皮是沒有用的。(延伸:子宮頸癌有何症狀?要打HPV疫苗嗎?女性請這樣保護自己

 

迷思3、割包皮可預防性病

小兒感染科黃瑽寧醫生曾表示,性病分很多種,割包皮保護的性病是梅毒和潰瘍型性病(如皰疹病毒),相反的卻比較容易有分泌型的性病(如淋病,披衣菌);因為後者比較多,所以最後是割包皮的男人比較容易中標。

 

迷思4、割包皮可以避免陰莖癌

陰莖癌發生的因素,包括抽菸、個人性行為、濾過性病毒感染等,與「有沒有割包皮」並無實質關係。

 

【延伸閱讀】

包皮過長一定要割包皮嗎?除了手術之外,原來還可以這樣做!

不要輕忽紅屁屁!尿布疹、念珠菌感染都是主因

 

【本文獲「MamiBuy媽咪拜」授權轉載,更多精采內容請上媽咪拜-新手爸媽勸敗團》粉絲團《MamiBuy媽咪拜官方網站。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影音中心/鍾如婷、廖國安報導台北市環南市場驗出41名PCR陽性,今(2日)召開臨時記者會,市長柯文哲發言時,被立委林昶佐吐槽是廢話,不料竟被環南市場自治會長林勝東連嗆「騙肖」、「無采我挺你」、「你有來環南市場關心過嗎?」,還有攤商對其怒喊:「滾」,林昶佐在受到民眾怒火後,仍照常跑行程、參加錄影,下午...

閱讀詳情 »

北農疫情延燒,環南市場目前已累計41例PCR篩檢陽性,對於市府防疫政策上是否有失誤,柯文哲回應整體看來北市整體疫情還是有在下降的,但也會把辦法想得更好,至於7/12是否能滿足市民期待如願解封?柯文哲不敢大意,表示照現在防疫計劃來看,有沒有效果還是要觀察到7/15才會有個底。北農從5月初傳出第1例確診...

閱讀詳情 »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 陳鈞凱 陳儀潔 王聿瀠 韓羽婕 程子奕/台北報導 台北市環南市場爆發疫情,中央出手介入,今(2)日與台北市成立聯合前進指揮所,由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王必勝進駐,與台北市副市長黃珊珊一同擔任指揮官,是否代表台北市一切要聽中央指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 陳儀潔 王聿瀠 韓羽婕 程子奕/台北報導 7月12日「微解封」的一線希望,似乎被台北市環南市場突爆大量確診個案給打亂了!一改前幾日鬆口正在研擬相關行業的指引、措施的樂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2)日下午在疫情記者會上態度變得語帶保留,僅強調目前得把北農事件做一段落...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