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春天乍暖還寒易誘發三叉神經痛 中西醫治療觀點1次看

春天乍暖還寒易誘發三叉神經痛 中西醫治療觀點1次看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乍暖還寒的春天,除了氣溫劇烈變化,除了是流感、感冒的好發期外,還同時是惱人的三叉神經痛的發作高峰時期。特別是中壯年的女性族群,有些人往往沒做什麼事情,其中一側的臉頰就突然感受到劇烈突然的疼痛,像是刀割、針刺般強烈,然後莫名的突然停止。許多人以為是牙痛或牙齒發炎,去牙科檢查甚至拔牙治療後卻發現仍無法緩解,然後隨著疼痛的發作頻率逐漸升高,甚至1天出現多次嚴重影響生活後才開始就醫,才發現原來是三叉神經痛所致。


三叉神經痛令患者苦不堪言 好發於40歲女性


中醫師涂育維解釋,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原因未明的疾病,指的是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內短暫的、反覆發作的、陣發性劇痛,往往會痛數秒到1至2分鐘,反反覆覆發作。患者常形容這種痛就好像閃電般撕裂、針刺、燒灼的強烈痛楚,通常多見於面頰、上唇、舌部等,嚴重時,有的患者甚至刷牙洗臉時,觸碰到臉部都會誘發這種疼痛。很多患者甚至會痛到掉眼淚,也常擔心觸發疼痛而不敢說話、吃東西、洗臉刷牙等。而這種疾病一般好發在40歲後,而且女性的患病率將近男性的2倍。發作的高峰期就在春天和秋天,這種溫差大,氣候潮濕,濕氣與寒氣容易侵襲頭部刺激肌肉及血管,使得三叉神經痛容易被誘發的季節。


西醫治療以止痛為主 研究指出搭配針灸可加速恢復


涂育維醫師表示,西醫在治療上以止痛為首要任務,包括止痛藥物或抗癲癇藥物等,如果藥物效果無法控制或有太多副作用,可能會採取比較進階的治療像是甘油注射、放射線手術等治療。而中醫的病名則是「面風」、「面痛」,著重在風寒、風熱等外邪,因侵襲面部經絡,而引發一系列症狀,所以治療上,以去邪為主、扶正為輔,加減活血通絡用藥或白芷,可能會選取柴葛解肌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等,再因個人體質加減變化。


除了服藥治療外,針灸和耳針放血治療也是關鍵手段,可以減少神經周圍的肌肉、筋膜張力,重建氣血循環,除了止痛也能有機會邁向痊癒的路上。研究也指出一旦發病即搭配中醫針灸治療,大多數皆可加速恢復。涂育維醫師說明,臨床上常用的穴位可以分成2個部分,如調整頭面部局部筋結張力的風池、翳風、太陽、顴髎、上關、下觀;次則是遠端疏瀉氣機,增進整體免疫力的,像是陽明經的合谷、足三里和少陽經的中渚、足臨泣等穴。就經驗而言,耳穴搭配放血在急性疼痛期,常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三叉神經痛恢復差異大 急性期需注意飲食與防護


最後,三叉神經痛的病程有很大的個體差異的,有的短則數天,有的長則數月,隨後又進入緩解期,症狀往往反覆發作。涂育維醫師建議,若有類似的疼痛最好馬上就診治療,以免影響日常生活起居,而有治療的患者大多能夠好好控制疼痛在不影響生活的情況。患者在急性期也應該注意減少對三叉神經的刺激行為,減少突然發作的頻率。如飲食應減少過度刺激、冷熱的食物,以及過大的咀嚼動作,以免反覆刺激牙齒及口腔,使得疼痛頻率上升。還要記得做好頭面部的保暖,以免讓風寒再次侵襲誘發疼痛


更多NOW健康報導
▸「骨刺」是什麼?照X光能揪出病灶? 骨科醫師告訴你
▸長期犯「頭風」中醫揪出與1習慣有關 不根治恐生白髮

相關推薦

【NOW健康 葉立斌/台北報導】1名19歲少年因嚴重車禍合併腦出血、胸骨骨折和氣胸住院治療,住院過程中心電圖呈現T波倒置和心臟酵素節節升高等疑似心肌梗塞的表現,當時醫師感到很驚訝,心肌梗塞發生的年齡,已經下降到19歲?其後,為少年執行心臟超音波檢查發現,左心室表現章魚壺心肌症的收縮模式,才診斷為心碎...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62歲溫女士患有多年糖尿病與慢性腎臟病第四期,雖然未達洗腎程度,但身體始終虛弱,常因疲憊、失眠、腰痠背痛等各種腎臟病引發的尿毒症症狀就醫。為了調理身體的不適進而到台北慈濟醫院中醫部就醫,經內服科學中藥調理,並輔以針灸緩解身體不適,搭配非侵入性的艾灸促進血液循環、改善代謝...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年輕癌友接受治療產生的副作用竟會比老年人還嚴重,來自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調查指出,高達92%台灣癌症病患有癌因性疲憊問題,其中針對婦癌癌友研究發現,21至59歲的青壯年、中年族群因癌症治療產生的癌疲憊嚴重程度竟遠高於逾60歲的長輩。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副教授蔡景州醫師解...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頭頸癌困難個案」的治療,難度與複雜性較高,單靠一位手術醫師完成全程是不可能的,針對第三期與第四期的癌症患者,彰化基督教醫院耳鼻喉暨頭頸部提供多專科的團隊診療照護模式,跨領域專家的齊心合作,方能為病患量身打造最適合的治療計畫。腫瘤手術過程繁複 前置與後續作業需跨領域合作...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