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本土增54例疫情緩 10多歲重症少女血氧濃度低住院中

本土增54例疫情緩 10多歲重症少女血氧濃度低住院中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今(29)日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新增54名新冠本土個案,年紀介於5至80歲,新北市22例最多,台北市20例居次,新增8例死亡個案,年齡介於60至80多歲都有慢性病史;另外,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說,年輕個案中有3名重症,當中1名10多歲少女有肺炎與血氧濃度較低病況。

▸死亡病患詳細資訊:最新!台灣新冠肺炎 死亡案例事件簿


本土增54例疫情緩 10多歲重症少女血氧濃度低住院中

▲6月29日本土新冠疫情狀況。(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10多歲少女感染血氧濃度低重症 住院超過14天Ct值30以上


此次本土疫情爆發,首度新確診病例下降至50多例,昨(28)日羅一鈞曾說,有1名未滿10歲個案發展重症,經調閱查病例,個案X光確認輕微肺炎,不需要使用氧氣,不到重症程度,因此改列為輕症,10至19歲個案,有3例判定重症,當中1名個案病例較完整,是北部10多歲女性。


羅一鈞持續說明, 10多歲少女新冠重症個案,家中有長輩確診,6月12日發病,出現發燒、咳嗽、吞嚥異常,當天就醫檢驗陽性,X光顯示肺中葉與下葉都有肺炎狀況,如果不用氧氣,血氧濃度約在83至94間,符合重症定義,住院14天後Ct值在30以上,目前仍在住院中。


年輕人重症因子低不代表重症絕緣 治療與恢復狀況較佳


3名10多歲新冠患者,應沒有慢性病等危險因子,卻仍發展成重症,指揮中心專家資訊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說明,年紀越高有慢性病,重症機會就越高,年紀低出現重症可能性小,但仍然有重症風險,少數年輕人可能有1型糖尿病,也有個案會有高血壓或肥胖等危險因子,要看個案而定。


張上淳強調,就算沒有重症因子,也不能保證不會發展到重症,仍然有危險性,感染呼吸道病毒引發肺炎,血氧濃度下降至94以下,肺部氧氣交換功能下降,就會歸類到嚴重肺炎重症個案,但年輕人身體狀況,恢復能力比較好,經由瑞德西韋治療,治療狀況也較佳。


台北市拋微解封夜市先行 陳時中:禁止內用僅能外帶


疫情下降台北市長柯文哲拋出「微解封」,將開放夜市部分攤商分別營業,但禁止內用,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強調,地方政府可根據需要安排,但3級警戒沒有解除,只是禁止內用,有些地方因應管理停業,在不內用狀況下可以外帶;上午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則說,防疫規範仍採用全國統一。


本土增54例疫情緩 10多歲重症少女血氧濃度低住院中

▲6月29日本土新冠發展趨勢。(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另一方面簡訊實聯制遭地方政府批評外,也有非防疫使用疑慮,陳時中強調,簡訊實聯制推出,為方便民眾及商家執行實聯制措施、減少紙本紀錄的接觸,並有助於疫調人員掌握個案相關活動史及匡列接觸者等,相關數據之使用,均有其合法性、正當性、必要性,且絕無違法情事。


本土增54例疫情緩 10多歲重症少女血氧濃度低住院中

▲建議實聯制運用守則。(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全國確診14,748例 累計643例死亡


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311,961例新冠肺炎通報,當中14,748例確診,1,170例境外移入,13,525例本土病例,個案中累計102例移除為空號,自2020年起累計643例新冠肺炎死亡病例,其中635例本土,個案居住縣市分布在新北市325例與台北市245例最多,另有8例為境外移入。


更多NOW健康報導
▸疫情衝擊經濟生活壓力大 每天2包菸和老婆上床慘了!
▸疫情來襲企業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何修榕提出5大關鍵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台灣醫級邦——華人醫療保健自媒體平台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一名60歲女性,因咳嗽、骨痛到胸腔科就診,才做完檢查隔沒兩天,竟然在早上起床時伸個懶腰,脊椎就碎裂骨折;原來她罹患了晚期肺癌,已經轉移到骨頭。醫師雖已緊急開刀移除碎片與固定脊柱,但周邊神經已壓迫而導致癱瘓,病人未來多數只能以輪椅代步,行走時須借助輔助器材。誤以為中風 手...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佳慧報導)在台灣,一年約有四萬人次進行心血管介入性治療手術,其中約10%屬於緊急狀況下執行的手術。日前於巴黎舉行的歐洲心血管介入治療大會(Euro PCR)發表突破性研究顯示,追蹤長達18個月1500位全是心肌梗塞病患,使用氮氧化鈦塗層支架(國內稱生物活性支架),對於心肌梗塞再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吳珮均報導)根據台灣肝臟研究學會最新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目前全台約有171萬B型肝炎帶原者,已跌破兩百萬大關!近兩年來,健保署擴大B肝用藥健保給付,今年初,健保署又再通過B肝高傳染孕婦兩款用藥納入健保,積極落實B型肝炎垂直感染預防以及官產學三方合作之下,使撲滅B肝不再是口號。B肝...

閱讀詳情 »

苦瓜越苦越補?營養師指出,俗語說:「夏日吃苦,勝似進補」,苦瓜雖苦,但經適度烹煮後,滋味清爽甘苦,煮湯、炒食、涼拌皆宜。尤其苦瓜越苦越好,因為苦瓜素(momordicine)含量越多,營養價值就越高。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營養師洪若樸指出,苦瓜營養價值非常豐富,含多樣維生素、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其...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