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本土確診才12天就飆破900例!為何專家說「重症清零」比壓低確診數更重要?

文 / 陳偉周

清明連假期間,單日本土確診數皆破百例,是否升級疫情管制再次引發討論。公衛學者認為,新型變異株病毒特性仍為「高傳播力、低重症率」,政策應以「重症清零」為主,不必過度恐慌。

4月以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每日公布的新冠肺炎本土確診病例都超過百人,其中4月5日更有216名本土病例,創下今年以來新高。儘管確診人數上升,但行政院長蘇貞昌仍在4月3日公開宣示,政府防疫政策將維持「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的「新台灣模式」。

本土確診才12天就飆破900例!為何專家說「重症清零」比壓低確診數更重要?

這波自3月下旬以來快速升溫的本土疫情,指揮中心分析確診者基因定序,發現多數屬於Omicron亞型變異株BA.2,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指出,BA.2變異株的傳播力比Omicron強,因此在短短12天內,本土確診病例就累積超過9百例。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與全球各國臨床數據顯示,BA.2的傳播力比其他Omicron變異株高出50%至60%,但重症率與致死率相仿。台灣情況也與國際類似,指揮中心統計今年1月至4月4日間本土確診數為1846例,中重症案例5人,比率為0.27%,死亡案例1人,致死率0.05%;羅一鈞也指出,感染BA.2與BA.1Omicron病毒的病患,症狀沒有太大差異。

由於BA.2高傳染力、低重症率的特性,指揮中心暫時不考慮升級疫情管制層級,現階段仍強調邊境控管、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等NPI(非藥物介入)措施、快速提高疫苗覆蓋率並積極購買口服藥,以及自主應變和簡化疫調追蹤,「原則是要不在影響民眾生活下,做好防疫措施!」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

 

與病毒共存有前提

提升疫苗覆蓋率、增加清消

《今周刊》訪問的多位公衛專家學者也一致認為,新型病毒變異株的重症率與致死率皆低,建議指揮中心防疫政策應朝「與病毒共存」方向進行,並逐步解封,以便與世界接軌,「新冠病毒變異株的不變特性是:傳播力愈強、重症率愈低,民眾對Omicrom BA.2不必過度恐慌。」台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陳秀熙說。

但陳秀熙觀察,指揮中心一方面喊出逐步解封,卻又不放棄「清零」,例如針對基隆小吃店染疫情形,喊出「類普篩」,又詳細公布確診樓層資訊;台北SOGO百貨忠孝館特展累計6人確診,台北市政府卻一口氣發出7萬則細胞簡訊,這些都與逐步解封的政策宣示矛盾。

更多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今周刊》(第1320期)

閱讀更多文章,歡迎加入今周刊粉絲團&LINE

你可能也會感興趣》

存股的「三種被動收入」! 財經專家:以利滾利,躺著都能賺錢

「我殺了自己的女兒!」一個媽媽的痛哭懺悔啟示:嘴巴壞就是「壞」,就算出自好意也一樣

4天蒸發上百萬年薪也不賣…她靠「5311理財法」30歲擁千萬元6年就翻倍:台股最愛買這些

空腹吃3顆B群...5分鐘後「胃痙攣」!他吃超過20倍每日建議量、視力模糊「險失明」

一檔南亞,光股息就領上千萬!達人存股17年,51歲存到6千萬,養股2法則「股票傳子傳孫」

「盡可能把錢花完再死吧!」給60歲退休族的誠懇建議:不留下財產,是為了子女們著想

 

 

本文出處;更多精采內容請上《今周刊》官方網站;《今周刊》官方粉絲團。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推薦

「很遺憾,你的病已經無法再做更多的治療了。」 和多數人一樣,即便是癌症末期,也懷抱著「治療等於治癒」的期待,一直認為「努力」,就會有活下去的希望;當被宣告只剩下3個月的餘命,他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的醫師要他不要再治療... (示意圖,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癌症復發的病人&窮...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天涼了,有些高危險群仍得小心發生「熱傷害」。門診就曾有過71歲女性,到朋友家使用蒸氣室,一用20分鐘沒有出來,朋友推門進去才發現人坐趴著,卻意識不清,立刻急診就醫,人意識清楚,但體溫高達39.3度,全因高溫過度流汗導致熱暈厥。 奇美醫學中心職業醫學科主任蘇世斌表示,明...

閱讀詳情 »

你是否曾有疑問,男性排尿與射精出口都是同一個地方,高潮射精時會不會也排出尿液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泌尿外科黃建榮醫師表示,人體是構造相當精密,雖然尿液與精液排出是共用相同的尿道口,但是射精時膀胱頸會自動閉合,因此可避免尿液外流,所以正常來說不會有射精與尿液同時排出的狀況喔。  依男性構造來看,...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2歲的小美(化名)一出生就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中的心房中膈缺損,心臟得花費更大的力氣將血液打到全身,同齡孩子們都有13到15公斤,小美卻只有10公斤,甚至連妹妹都追過她的體重,運動功能也不好,擔心的家長決定讓她接受心導管手術,關閉心房中膈的破洞,這才讓血液流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