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每天半夜準時「性格大變」暴躁摔東西 女子竟是胰臟長瘤作怪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每天一到半夜就「變了一個人」,脾氣開始暴躁、情緒起伏大,甚至到最後還開始摔東西、出現暴力傾向,一名60多歲婦人的家人,過去2年來就天天面臨如此戲劇化的狀況,一開始以為是精神方面的疾病,但就醫吃藥卻不見好轉,且症狀總在半夜時分來襲,日前再度急診,這才發現竟是躲在胰臟的一顆神經內分泌腫瘤在作怪。

響應全球「神經內分泌腫瘤世界覺醒日」(World NET Cancer Day),新光醫院今(7)日召開神經內分泌腫瘤衛教開展儀式,並舉辦光與影衛教展,預計展示至12月19日止,提醒民眾提高警覺,才能及早確診、降低疾病風險。

收治該名病人的新光醫院腸胃科醫師賴冠宏表示,婦人一開始被認為是精神疾病,就醫服用鎮靜、安眠藥物之後,失控狀態的確有比較收斂,但近來症狀又再加劇,甚至出現暴力行為,日前被家人送到新光醫院急診室,仔細檢查發現血糖極低,只剩30到40mg/dL。

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這才發現,原來婦人胰臟部位長了一顆大小約1.5到1.7公分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正是導致她人格大變的禍凶。

賴冠宏說,婦人的血糖分泌因為受到腫瘤的干擾,其實早出了問題,白天由於有在穩定吃東西,影響還不明顯,但只要入夜後沒有進食,尤其到了半夜,症狀就一一因為內分泌的波動出現異狀。因為評估腫瘤不算大,加上年紀考量,預計將直接注射高濃度酒精殺死腫瘤細胞來治療。

什麼是神經內分泌腫瘤?顧名思義就是經由神經內分泌細胞長出來的腫瘤,這種細胞分布極廣,會隨著內分泌的腫瘤的分布部位,出現與其他功能性疾病類似的症狀,如皮膚、甲狀腺、胰臟、大腸、甚至胸腔等器官。臨床常見十大警訊症狀包括:咳嗽、氣喘、慢性腹瀉、反覆性潰瘍、低血糖、盜汗、熱潮紅、發熱、心悸及皮膚炎等。

賴冠宏強調,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缺乏特異性,常導致病人平均需花費長達5至7年才能確診,屬於容易疏忽、不易診斷的疾病之一,他說,其中5成以上患者確診時,更已經進入晚期,存活率僅剩3成左右。

醫師提醒,一旦確診神經內分泌腫瘤後,必須先了解腫瘤大小、位置及是否發生轉移,以進一步規劃治療選擇。在腫瘤尚未轉移時,第一線治療可以手術切除為主;但針對已發生轉移的患者,則建議使用全身系統性的治療以有效控制疾病。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洗潔劑殘留一樣有害! 北市揪2品牌「亂標示」最高可罰300萬

洋蔥不能和魚蝦一起吃? 食藥署給了答案:真的會腸胃不適!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確診個案大爆發,居隔、居檢期滿前的檢測,也決定全面改為快篩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12)日宣布,即日起調整居隔、居檢期滿前的檢測為快篩,好在疫情不斷升溫的現在,加速檢測結果,第十天快篩陰性才放人解隔離。 指揮中心下午公布國內新增663例COVID...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551例本土個案,再創今年新高,這一波疫情校園也是重災區,到底停不停課惹來家長抱怨,教育部部長潘文忠今(12)日公布統一標準,改以班級為單位,學校有3分之1以上班級或全校達10班以上班級暫停實體課程10天,該校得實施全校暫停...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指揮中心推動「台灣社交距離APP」取代實聯制,第一波適用場所出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12)日點名,鼓勵特定的場所,包括餐廳、運動中心、市場、演唱會、宗教繞境活動等,可以先搭配使用,在進入這些場域時只要出示APP畫面,就得免用其他實聯制措施,不過,超商...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本土個案單日飆破550例了!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663例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為551例本土個案及112例境外移入(30例為航班落地採檢陽性);另確診個案無新增死亡。本土個案數再創新高。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上午接受媒體專訪...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