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氣喘發作才用藥超NG 醫:保養型藥物定期控制

氣喘發作才用藥超NG 醫:保養型藥物定期控制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就算沒症狀,氣喘平時也要規律用藥好好控制!」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呼吸胸腔科系主任林恕民指出,根據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2019年氣喘治療指引,氣喘應使用含「吸入性類固醇」之吸入劑,較嚴重要搭配「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作為保養藥物,待氣喘發作時才使用急救吸入劑,不過一年若使用急救吸入劑超過3支,恐增急性惡化風險,影響生命安危。

如何控制氣喘? 以具有抗發炎功效的吸入性類固醇做保養

林恕民醫師表示,氣喘是受到外界過敏原刺激,如空汙、病毒等,氣管產生收縮,造成咳嗽、喘等症狀。許多人不自覺有氣喘,沒有典型的「咻咻」喘鳴聲,提醒超過3週慢性咳嗽、胸悶、運動後呼吸困難,有可能就是氣喘徵兆,應就醫治療。

氣喘如何治療?林恕民醫師說明,藥物可分「保養型」和「急救型」,「保養型藥物」首選是「吸入性類固醇」,如果肺功能不好,嚴重度高,還要搭配「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每天規律使用控制。不過,當天氣變化等突發因素,引發急性發作,則使用「急救吸入劑」藥物,多為「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快速緩解症狀。

氣喘「無症狀」也要服藥 中斷增急性發作風險

氣喘發作才用藥超NG 醫:保養型藥物定期控制林恕民醫師指出,許多輕度和中度氣喘患者,沒有持續症狀,偶爾才急性發作,容易擅自停用「保養型藥物」。醫師強調,

就算沒症狀,呼吸道內的發炎仍然持續,一旦中斷用藥,恐增急性發作風險,容易跑急診、住院,安全疑慮堪憂。

即使號稱「無症狀」的輕度氣喘,仍有一定比例會急性發作,進而住院和要跑急診。他指出,氣喘不控制,氣管長期發炎恐引起恆久性阻塞,老年影響甚鉅,平時就要好好控制,別急性發作才依賴「急救型」藥物。

最新全球治療指引 不建議單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

根據全球氣喘倡議組織(GINA)2019年氣喘治療指引修訂,不再建議單獨使用急救型的「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SABA)」,因過度使用,會增加氣喘急性發作的風險。

林恕民醫師指出,「急救吸入劑」使用過量恐惡化氣喘,若1年使用超過3支,平均每天使用超過1.7次,就是過量。「很多人喜歡快速緩解的感覺,但藥物療效會越來越『鈍』,更掩蓋後續急性大發作,反而延遲就醫。」若每天使用超過兩次,就要回診與醫師討論。

原則上,使用吸入性類固醇,氣喘發生率,比單用「短效型支氣管擴張劑」來的低。然而,民眾多憂心「吸入性類固醇」,林恕民醫師說,「吸入性類固醇」主要只作用在氣管,全身性副作用的風險低,可以穩定控制氣喘,減少發炎。

醫院、診所攜手氣喘照護穩 助患者穩定控制

「氣喘的控制目標,是可以正常生活,肺功能正常,每月發作低於1次,且可用最小劑量控制。」林恕民醫師說,嚴重型氣喘可至大醫院就診,輕度氣喘可在診所治療,雙方也有雙向轉診制度,提供完善氣喘照護。提醒民眾,即使狀況良好,仍要規律服藥,減少急性發作風險,若狀況不錯,也可與醫師討論減低藥量。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639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台灣每年約有20多萬大學畢業生踏入職場,面對有如戰鬥般的忙碌職涯生活,社會新鮮人更該重視自己的身體狀況。一份英國醫學雜誌報導就指出,高壓工作者容易有上班勞累、血壓增高及精神不振等狀況,罹患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風險比低壓工作者高了2.2倍。哈佛健診中心院長納祖德提醒,別仗...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近日來青少年社會事件頻傳,甚至有少年弒母、竹東少女焚屍命案,讓人不禁擔憂台灣的下一代到底怎麼了?家扶基金會指出這些行為偏差的青少年,可能都曾經歷過創傷事件而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對此家扶基金會做了全國性的問卷調查,探討青少年曾經歷的創傷事件。 青少年五大創傷...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據推估,目前臺灣早發性失智症患者約有1.2萬人,因發病時患者可能正值壯年或擔任家中經濟支柱,往往給家庭帶來很大的衝擊,但早發性失智症鮮少被社會重視,不只政府提供的正式資源少,社區照護資源也趨近於零,早發性失智症家庭的聲音急需要被社會聽見。 身為家庭經濟支柱 罹病帶來巨...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一名四十歲出頭男子,日前去做健康檢查時,眼壓有偏高的現象,因而進一步就醫檢查;結果經由OTC(視神經斷層)檢查,發現他的視神經層變薄,而且視野也有缺損,因而證實罹患青光眼,所幸尚在初期階段,只需用降眼壓藥控制。 老化和高度近視較易出現 收治該名男子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