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沒食慾又無力「3個月掉16公斤」 男子激瘦竟是腫瘤完全阻塞胃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疲倦、無力、沒食慾得注意!一名60歲男子,日前突然出現上述症狀,原以為只要多休息就會好,但體重卻開始不明原因往下掉,短短3個月時間就減輕約16公斤,體重最後不到50公斤,後來更因持續嘔吐、無法進食,這才趕緊就醫,檢查發現竟已是第四期胃癌,腫瘤侵犯至周邊臟器。

收治病人的台北慈濟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家輝表示,該名男子平常作息正常,沒有健檢習慣的他,幾乎不看醫生,沒想到出現症狀卻已經是第四期胃癌了。

男子的腫瘤長在胃竇處,導致胃下半段出口處完全阻塞,食物無法通過,甚至侵犯至胰臟,若直接手術,與胰臟交接處的腫瘤將無法徹底切除乾淨,加上長時間未進食的緣故,營養不良的狀態下,腫瘤切除手術風險極高

考量到嚴重的營養不良將影響治療成效,陳家輝與醫療團隊先以腹腔鏡進行胃腸改道,提升男子的營養狀況,再安排化療、放療縮小腫瘤,之後再執行根除性的次全胃切除及淋巴擴清術,切除2分之1的胃,術後恢復良好,男子恢復進食,目前定期回診追蹤。

陳家輝提醒,胃癌位居台灣十大癌症發生率的第9位,好發於萎縮性胃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惡性貧血、胃腺瘤性瘜肉及嗜鹽醃、煎炸、炙烤,煙燻魚、肉和高香料食品者,由於罹癌初期沒有特異性症狀,患堵常忽略脹氣、食慾不振、疲倦、體重減輕等警訊,但胃癌進程快,若等到出現嚴重症狀才就醫,病情多已延誤。

陳家輝指出,臨床上,根除性切除手術是目前治療胃癌的主流方式,治療胃癌最好的方式是依照腫瘤位置執行「次全胃切除」或「全胃切除」,再合併淋巴廓清,才能有好的預後;有部分晚期病人雖無法進行根除手術,但也能針對腫瘤造成的出血、穿孔及阻塞進行姑息性治療,如腸胃繞道、輔助性療法縮小腫瘤,手術切除部分腫瘤,以提升生活品質。

陳家輝強調,近年醫療技術進步,胃癌手術存活率明顯提升,第一期就手術的5年存活率高達90%;就算是第四期胃癌,5年存活率也有10%,醫療團隊會視病灶的擴散程度、營養狀況加以評估,討論最適切方式的治療方式,民眾如有胃部不適症狀,應儘早就醫,以免延誤治療時機。

照片來源:台北慈濟醫院提供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咳嗽、拉肚子、潮紅… 無害小症狀?竟是凶猛神經內分泌腫瘤

疲倦、怕冷還體重狂飆 小心得終生吃藥的「它」發病徵兆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國內疫情爆發以來,不少個案是死後才確診,檢察官協會呼籲將負責司法相驗工作的檢察官等工作人員,優先列入公費疫苗施打對象。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天表示,正在清點名單,準備將可能接觸到確診者的司法相驗人員列入此波疫苗開放名單。陳時中表示,這兩天聽到反映,檢察官相驗可能直接處理確診者屍體,指揮中...

閱讀詳情 »

近期疫情嚴峻,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250例本土COVID-19確診病例,其中臺北市再增65例。日本贈台的AZ疫苗也於昨日配發,並以6月15日開打為原則。稍後台北市長柯文哲將於15:30召開北市疫情記者會,說明目前疫情發展、疫苗事件後續與台北市最新防疫政策。(民視新聞網/綜合報...

閱讀詳情 »

【記者王雯玲/高雄報導】新冠肺炎疫情警戒狀態尚未解除,端午連假首日高雄市各主要匝道入口仍湧現車潮,交通局呼籲市民朋友待在家裡避免出外跨區移動,造成防疫風險。 端午連假正值三級警戒期間,指揮中心一再呼籲民眾減少移動、避免群聚;同時高速公路各入口實施高強度匝道儀控管制,紅燈秒數加倍,一個周期約48秒,...

閱讀詳情 »

東吳大學昨晚間在官網公布,北投泉思學舍一名住宿生告知宿舍輔導員,PCR檢測是陽性。輔導員接獲通知後,已安排救護車送學生至醫院收治,並廣播告知泉思學舍學生有確診案例發生,暫時不要進出房間。東吳大學學務長李坤璋今(12)日出面說明已完成宿舍清消,第一批匡列的72位人員也由遊覽車送到剝皮寮快篩站。東吳大學...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