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為什麼產後要吃麻油雞?坐月子可以喝水嗎?中醫師說…

女人生產是大事,尤其產後對體力損耗非常大,必需坐月子好好補一補。這時,老一輩都會堅持坐月子要吃麻油酒雞,彌補虛弱的身體。可是現在年輕的產婦都不禁要問:「為什麼產後一定要吃麻油雞?沒有其他的進補方式替代嗎?怎麼聰明吃才健康?」來聽女中醫師怎麼說。

為什麼產後要吃麻油雞?坐月子可以喝水嗎?中醫師說…

麻油雞主要成分為麻油、雞、薑及酒。中醫來說,黑芝麻性平、味甘,有滋養肝腎、潤燥滑腸、強筋骨、活血脈、烏髭髮、益壽延年等功效。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黑芝麻富含維他命E,可以延緩衰老,同時富含很多人體所需的胺基酸,可以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只要平時多食用,就能夠活化腦細胞、預防貧血,還能夠治療因為腎藏精不足,而導致的四肢無力、頭暈眼花、頭髮早白、產後缺乳等症狀。

迷思一/產後一定要吃麻油雞進補?中醫師破解

女中醫師彭溫雅在其新書《坐好月子,過好日子:中醫師彭溫雅的女性調理書》中表示,產後適量的吃些麻油、老薑及雞肉,不僅可以幫助產婦恢復體力,幫助發奶,芝麻還可以預防產後白髮的困擾。對於原本體質偏虛的媽咪來說,產後適量的麻油雞,甚至加點米酒,不僅可以幫助身體的血液循環、溫暖手腳,還可以溫暖下焦,幫助溫補腎陽。

建議,麻油雞酒留到產後第三週再食用,因為在產後第一至二週往往傷口還未完全復原,最好不要馬上就吃麻油雞酒,避免引發「火氣」,釀成痔瘡,或使傷口產生疼痛,反而不利坐月子。產後第一週比較適合採取溫補方式,即食用純雞湯、魚湯為主,搭配米酒水料理。

至於,在烹煮麻油雞的過程中,首先要把雞皮乾煎,逼出油後爆薑,之後才放麻油,因為麻油不耐高溫,遇熱容易過氧化,應避免高溫烹煮。熱性體質的媽咪在料理中麻油、薑和酒的份量要少,也可以改用山藥、蓮子或黑糯米跟雞肉一起燉煮。

為什麼產後要吃麻油雞?坐月子可以喝水嗎?中醫師說…

產後適量的吃些麻油、老薑及雞肉,不僅可以幫助產婦恢復體力,幫助發奶,芝麻還可以預防產後白髮的困擾。

為什麼產後要吃麻油雞?坐月子可以喝水嗎?中醫師說…

即使已經喝了非常多的湯湯水水,產婦的身體還是不能缺少水,請務必記得喝白開水。

迷思二/坐月子不能喝水,身體容易水腫?中醫師破解

另外,老一輩的長者也會叮嚀:「坐月子不能喝水,否則身體容易水腫,肚子也難消」,是真的嗎?

彭溫雅中醫師表示,即使已經喝了非常多的湯湯水水,產婦的身體還是不能缺少水,請務必記得喝白開水。在人體必需的營養素裡,水被稱為第六大營養素,只有水,才能將身體多餘的廢物溶解在水中,並排出身體外。坐月子期間的藥膳湯品,很多都是高鉀的好食材,也有幫助身體排除多餘水分的效果,但是如果完全不喝水,反而會讓身體陷入高濃度電解質的危機中,導致身體缺水,嚴重時容易引發胸悶、心悸、身體發熱、腎結石,甚至還會影響睡眠品質。

推薦產婦喝白開水 正確喝水一小口一小口

最推薦喝適溫的水,因為冰水容易刺激氣喘或使血壓不穩,正確的喝水速度,應該是不疾不徐,一小口一小口地品嘗,就像在咀嚼食物一樣的喝法,最能讓身體充分吸收水分。如果老是等感覺口渴了,才記得喝水,其實有點來不及,因為此時大腦裡的下視丘已經下達了口渴的指令,表示身體已經感覺缺水了,不過也無須擔心,此時只要適時地喝一兩口水即可!

長輩會建議喝米酒水,或荔枝殼水等,其實以現在醫學的研究,並非絕對必要。只要是煮沸過的水,含有的微量元素是最多的,也不需要在水中另外添加營養素,如果想讓身體更健康,建議避免使用山泉水,畢竟我們無法確認水源是否有遭到汙染,另外晨起時水龍頭的第一杯水不要喝,因為一夜未流動的水,在晨起第一杯有較多的雜質,最好不要喝。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248/70150)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冬天乾冷容易肌膚搔癢,不少人洗熱水澡、泡溫泉後,感覺好像不癢了。不過,皮膚科醫師強調,熱水只有暫時止癢的效果,且會帶走更多的皮脂,反而會使肌膚搔癢症狀加重,建議塗抹乳液、少泡熱水,做好肌膚保濕才能正確止癢。 冬季乾癢症 老年人最常見 雙和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邵湘德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為什麼女人生不出孩子?你知道原因嗎?很多人會以為是疾病造成;其實,最主要的原因竟然是年齡!婦產科醫師提醒,女性不孕症機率是隨著年齡增加而增高,想要生子,最好是能及早規畫,黃金生育年齡是25至34歲。 高齡是不孕症最大殺手 台安醫院婦產科醫師何信頤表示,女性不孕症有各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蘇湘雲報導) 曬太陽可以預防近視?陽光含有紫外線B波(UVB)。英國一項研究發現,14歲到29歲的青少年、年輕人多到戶外、多曬太陽,稍微多接觸紫外線B波,可以降低近視風險(註:提醒不是讓陽光直射眼睛,而是藉由曬太陽增加血液中維生素D濃度,必要時應戴太陽眼鏡以保護眼睛)。研究成果已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 60歲的林女士,8年前開始有胸悶、呼吸困難等症狀,確診為主動脈瓣膜狹窄,原本服藥控制病情,定期回診追蹤;但日前連吃飯、走路都喘不過氣,就醫檢查發現主動脈瓣膜變成嚴重狹窄。醫師建議立即手術,使用「無縫線生物性瓣膜置換術」,終於不再呼吸困難。 全台10萬名患者 老年人最多...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