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期間悶壞了 精神科醫師推薦情緒調適小技巧

疫情期間悶壞了 精神科醫師推薦情緒調適小技巧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5月中開始,因為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之故,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極大影響。包括許多成年人開始在家上班或分流上班,而全國大專以下的學生也都在家進行停課不停學。對於必須同時兼顧自己在家工作,並照顧在家就學(或無所事事)小孩的家長,要怎樣適應這樣的變動並維持心理生理上的健康,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劭芊,提供以下建議。

維持固定生活架構與儀式感

維持平日週一到週五的工作上學作息,即使在家辦公或就學,讓必須工作與學習的時間,盡量維持在平日朝九晚五的時間,並安排固定進餐與休息時間,避免因為在家同時工作反而失去合宜休息空間。也可運用服裝、用品、空間協助作息,一早起床更換為外出服,或是規劃部分空間為「工作學習區域」,藉由空間與服裝的轉換,協助心情在工作與休息模式中做適度轉換。

可運用科技,保持與親友之間的「連結」。使用視訊通話代替上門拜訪,跟朋友透過視訊一起用餐聚會進行興趣活動。疫情下人與人之間的情緒關懷與支持,顯得更加重要。週末休閒時間,善用在家可進行的休閒娛樂與運動,促進家人感情也維持體態健康,並做出與週間工作就學的區隔。

增加生活彈性與應變能力

工作目標設定為平常8成,因為遠距工作同時必須兼顧生活變動,須適度調整原本對工作期望與目標,提供自己更有彈性的緩衝空間。也要避免資訊爆炸,網路世代電視或網路上的資訊良莠不齊,疫情相關資訊過多更會讓人焦慮於無法消化。察覺到自己對於疫情或生活過度煩躁不安時,請關掉電視電腦與手機,進行別的活動讓自己沉靜下來並轉移注意力。 

協助孩子面對疫情影響

提供正確且適合年齡的疫情相關資訊,孩童是藉由大人的眼睛來認識世界,以孩子年齡合適的語言與理解度,解釋因為病毒影響所造成的生活改變給孩童,理解是避免恐慌與協助情緒穩定的第一步。 

保持親子間的「個人空間」,因為在家工作就學,親子間變成24小時沒有間隔的密切接觸,衝突勢必因此上升。給予自己或孩子適度的獨處時間與空間,父母察覺到自己或孩子已經在情緒爆發邊界時,分開冷靜放空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升溫。

共同面對因為疫情帶來的失落疫情可能造成家人親友之間分離、生活劇變、某些不可逆的失去(重則親友死亡離去、輕至預定活動取消),陪同孩童一起面對這部分情緒上的低落與憂鬱焦慮,可藉由一起規劃可近的未來給予正向期待與情緒調整。

【延伸閱讀】

三陰性乳癌好發年輕女性、存活率低 建議基因檢測

早期肺癌輔助療法 基因突變患者新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3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在台灣,約有1/4的成人及1/3以上的兒童為過敏性鼻炎苦惱。近日雨綿綿,忽冷忽熱又潮濕,兒科門診病患增多,常有家長對於小孩老是感冒、怎麼小孩老是經常感冒,晚上鼻塞、早上一直流鼻水,看完醫生會改善,但一停藥又跑出其他症狀,每次感冒都會拖延2、3週以上,是不是免疫力有問題?出現...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想要身體健康,每天至少要吃五蔬果,甚至成年女性應該要七蔬果,男性要有九蔬果;但是,心臟科醫師發現,很多人每天都未必吃得到五蔬果,而且還經常是搞不清楚是要三蔬二果,往往是吃很多水果,或是喝綜合果汁,就以為有吃到五蔬果,導致過於肥胖而引起代謝症候群病況。有人將南瓜當成蔬菜心...

閱讀詳情 »

一針免痛 產婦救星「無痛分娩」該不該打? 小雲生孩子時陣痛來了,實在忍不住,大喊著要打「無痛分娩」,老公衝出來阻止,說打了對身子不好,日後可能留下腰酸的副作用。阿美則是早就和老公說好,要是陣痛受不了,就直接打「無痛分娩」,但這個時候護士先是說開四指才能打,後是醫生說建議自然的生產最好,不要...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現代人多晚婚,以致懷孕生子機率大幅下降,雖然目前已有不孕症治療有助於受孕;不過,想要生下健康寶寶,孕媽咪也得要健康吃。所謂一人吃兩人補,準媽咪該吃些什麼呢?專家建議,想要順利受孕,除了維持標準體重之外,均衡飲食是最重要的,尤其是鈣質、鐵質、葉酸、維生素及礦物質都應該要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