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期間悶壞了 精神科醫師推薦情緒調適小技巧

疫情期間悶壞了 精神科醫師推薦情緒調適小技巧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5月中開始,因為COVID-19疫情持續升溫之故,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極大影響。包括許多成年人開始在家上班或分流上班,而全國大專以下的學生也都在家進行停課不停學。對於必須同時兼顧自己在家工作,並照顧在家就學(或無所事事)小孩的家長,要怎樣適應這樣的變動並維持心理生理上的健康,國泰綜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陳劭芊,提供以下建議。

維持固定生活架構與儀式感

維持平日週一到週五的工作上學作息,即使在家辦公或就學,讓必須工作與學習的時間,盡量維持在平日朝九晚五的時間,並安排固定進餐與休息時間,避免因為在家同時工作反而失去合宜休息空間。也可運用服裝、用品、空間協助作息,一早起床更換為外出服,或是規劃部分空間為「工作學習區域」,藉由空間與服裝的轉換,協助心情在工作與休息模式中做適度轉換。

可運用科技,保持與親友之間的「連結」。使用視訊通話代替上門拜訪,跟朋友透過視訊一起用餐聚會進行興趣活動。疫情下人與人之間的情緒關懷與支持,顯得更加重要。週末休閒時間,善用在家可進行的休閒娛樂與運動,促進家人感情也維持體態健康,並做出與週間工作就學的區隔。

增加生活彈性與應變能力

工作目標設定為平常8成,因為遠距工作同時必須兼顧生活變動,須適度調整原本對工作期望與目標,提供自己更有彈性的緩衝空間。也要避免資訊爆炸,網路世代電視或網路上的資訊良莠不齊,疫情相關資訊過多更會讓人焦慮於無法消化。察覺到自己對於疫情或生活過度煩躁不安時,請關掉電視電腦與手機,進行別的活動讓自己沉靜下來並轉移注意力。 

協助孩子面對疫情影響

提供正確且適合年齡的疫情相關資訊,孩童是藉由大人的眼睛來認識世界,以孩子年齡合適的語言與理解度,解釋因為病毒影響所造成的生活改變給孩童,理解是避免恐慌與協助情緒穩定的第一步。 

保持親子間的「個人空間」,因為在家工作就學,親子間變成24小時沒有間隔的密切接觸,衝突勢必因此上升。給予自己或孩子適度的獨處時間與空間,父母察覺到自己或孩子已經在情緒爆發邊界時,分開冷靜放空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升溫。

共同面對因為疫情帶來的失落疫情可能造成家人親友之間分離、生活劇變、某些不可逆的失去(重則親友死亡離去、輕至預定活動取消),陪同孩童一起面對這部分情緒上的低落與憂鬱焦慮,可藉由一起規劃可近的未來給予正向期待與情緒調整。

【延伸閱讀】

三陰性乳癌好發年輕女性、存活率低 建議基因檢測

早期肺癌輔助療法 基因突變患者新治療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51318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

相關推薦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延燒,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凡進入醫院、市場、展演場所等8大場合務必戴上口罩。戴口罩對一般人來說是種自我保護,但對聽損者來說卻會干擾聲音、唇形辨識,造成日常溝通的負擔。明基集團虹韻助聽器加快導入Telecare聽力雲端照護系統,新增助聽器「口罩...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心瑩報導】隨著台灣同性婚姻通過,目前跨性別、同性戀者也越來越勇於做自己,29歲的小七就覺得自己是被女性軀體所困的靈魂,長時間穿著束胸不僅壓迫,也讓胸部變形,也很悶熱,反而長了許多疹子,考量過後決定執行平胸手術,術後恢復良好,他慶幸自己終於能從束胸中解放,不必再壓抑著過日子,且也不...

閱讀詳情 »

一孕傻三年這是真的嗎?根據《科學日報》,有一項大腦測式發現,產後一年以上母親的注意力與未生育過的女性相比,媽媽們的表現同樣出色甚至更好,代表兩者的注意力沒有太大的差別。丹佛大學心理學副教授Pilyoung Kim對此表示,從神經科學的角度來看,女性大腦的某些部分在分娩後可會能生長,特別是為了支持她們...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肺癌人數逐年增加,死亡率更為癌症之首,由於早期不易發現,確診時多已是無法開刀的晚期,以前一旦確診晚期往往束手無策,存活期大概只有半年,近幾年免疫療法問世後,合併化療及早使用,有助大幅延長存活期,為晚期肺癌病人帶來新契機。免疫療法出現 為基因檢測陰性病人帶來新契機台北慈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