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疫情還在燒孩子們怕怕…如何面對?心理師提供四招

疫情還在燒孩子們怕怕 hellip;如何面對?心理師提供四招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延燒,教育部將中小學的開學日往後延至2月25日。隨著開課日將近,許多家長仍然非常憂慮疫情,有可能會對孩子造成的影響,究竟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孩子面對?諮商心理師陳劭旻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一、在安孩子的心之前 先安家長自己的心

對於國中小的學生而言,家長的態度對於孩子有非常大的影響。諮商心理師陳劭旻說明,當家長自己都被疫情弄到惶恐不安,即使告訴孩子不要緊張,他但也會感受到緊張的氛圍受影響。只有家長自己態度穩定的面對,孩子才能夠從父母身上得到安心與信賴,面對外在不確定的焦慮。

二、以孩子能理解的方式 主動提供正確資訊

對於還在成長的孩子而言,無論解讀或判斷資訊的能力都不充分,因此可能比大人更容易受到謠言影響。孩子可能被錯誤的內容驚嚇,被大量煽動情緒的文字影響而變得緊張焦慮。

由於許多關於疫情的內容比較複雜,家長可以主動篩選正確的資訊,以符合孩子年齡的方式說明,一旦有父母這個安心的管道可以討論,就能減少孩子受到謠言的影響。

三、同理孩子的情緒 以維持正常生活

由於疫情本身就帶有不確定性,在這樣的氛圍下有焦慮與緊張也是正常的,重要的是不會干擾到正常生活。因此家長如果觀察到孩子有情緒,也不需要太過緊張,適當的同理孩子會有的情緒,讓孩子知道自己有這些情緒並沒有問題,而且家長是會陪同自己一起面對的,知道自己有後盾就能讓孩子安心許多。

四、情緒背後議題 適當尋求專業協助

如果家長注意到孩子有過多的焦慮與擔心,且影響正常生活的時候,可能要留意是否並非疫情的影響,而是孩子有潛藏的議題,在這個時候被喚起。

例如,孩子本身曾經因為重要親人過世,而變的難以面對死亡的議題,武漢病毒的發生,剛好勾起孩子對死亡的恐懼。內在的根源是無法面對死亡與失落議題,但外在呈現出來的行為,是怕父母死掉而不願意與大人分開。
又或者孩子原本就有迴避社交場合的傾向,新冠肺炎後表面上看起來,是害怕因為被傳染而不敢出門,但背後的原因其實對人的恐懼,被進一步勾起所導致。

孩子過度擔心疫情 可與學校輔導室聯絡       

因此,孩子若是出現過多情緒或行為狀況時,家長可能需要留意孩子是真的因為疫情過度擔心,或者是背後有其他的因素導致?若是家長有這樣的憂慮,可以與學校的輔導室聯絡,或者尋求心理專業資源的協助來幫助孩子改善。

【延伸閱讀】

對抗病毒細菌 強化黏膜防護!

牙痛、下巴痠麻,顳顎關節障礙作祟 醫師有解「針」厲害!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5179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盈淑報導】台灣人的骨質疏鬆盛行率為亞洲第一名,每年約有兩萬人因骨鬆導致骨折而接受開刀,其中更有兩成患者在術後一年死亡;衛生福利部苗栗醫院神經外科醫師吳聖文表示,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17年指出,約三分之一的婦女在一生中會發生一次脊椎體或髖部或手腕的骨折,且風險已遠高於乳癌、卵...

閱讀詳情 »

青春痘的成因可以分成幾個面向,皮脂分泌過多、皮膚表面的角化異常、毛囊周圍產生發炎、痤瘡桿菌感染等等。單一藥物多半無法涵蓋所有的疾病機轉,一般會搭配不同的口服藥或外用藥膏,以期許能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導致皮膚長痘痘的原因,大多來自於患者本身的膚況問題,淺白一點的說法就是「體質」。所以想要治癒痘痘肌膚,...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萬博超報導】一名33歲的王小姐,因工作需處理食材和打包食物,反覆使用大拇指和手腕,回到家除了做家事外,還得哄抱10個月的寶寶,漸漸感到右手腕腫脹,大拇指一動就痛,睡覺時更常被痛醒,就醫確診為「媽媽手」。經超音波導引下局部施打類固醇,並配合復健後,症狀才獲得大幅緩解。大拇指近手腕側疼...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盈淑報導】部分高血壓患者屬於原發性高血壓,主要因鹽分攝取多、壓力、酒精、肥胖、遺傳等多發性因素導致,僅約一成為續發性高血壓。主要造成血壓升高的原因,包括內分泌腫瘤、腎動脈狹窄、先天性動脈血管疾病等,若及早接受治療,有機會恢復正常血壓值;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醫師張嘉暉指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