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癌症精準免疫治療新策略中醫大究成果刊自然通訊

爽爆新聞網/記者鄒志中/台中報導

全球有超過百分之四十的新增癌症患者符合接受免疫治療的條件,為發展出更有效的癌症療法,殺死本來抗免疫治療的癌細胞,造福更多的癌症病患,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研究所洪士杰特聘教授帶領的癌症精準免疫治療國際科研團隊,致力於從癌症患者腫瘤內中發掘出預測生物標誌物來提升免疫治療(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 效果,最近從數萬個基因中,找到了提升免疫治療效果的基因,即是蛋白磷酸酶 2A(PP2A),進而發展出一個新穎有效的聯合療法,可以殺死本來抗免疫治療的癌細,將有助於造福更多的癌症病患。

癌症精準免疫治療新策略中醫大究成果刊自然通訊

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於2021年12月15日刊登名為“蛋白磷酸酶 2A(PP2A) 失活誘導微衛星不穩定性、促進腫瘤新抗原產生和增強免疫反應—Protein phosphatase 2A inactivation induces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neoantigen production and immune response”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癌症免疫治療抗藥性的新機制:蛋白磷酸酶 2A(PP2A)缺失或不活化可將腫瘤從微衛星穩定(microsatellite,MSS)轉化為微衛星不穩定 (microsatellite,MSI)。基於此發現,該研究團隊也發展出一個新穎有效的聯合療法,抑制腫瘤生長。

洪士杰特聘教授表示,近年來,以抗PD-1、PD-L1及CTLA-4單株抗體藥物為代表的免疫療法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在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結腸癌及淋巴癌等多種癌症類型中都獲得了出眾的療效。在全球,超過百分之四十的新增癌症患者符合接受免疫治療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 的條件。然而,該免疫療法受益患者有限,若單獨使用某種免疫療法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僅有10%到30%左右的病患能從中獲益;如何增加免疫療法對癌症病患的有效性,是當前醫界不能忽視的重要任務。

對此,中國醫藥大學新藥開發研究所洪士杰特聘教授帶領國際研究團隊藉由探索癌細胞的免疫治療抗藥性的機制,生物標記以識別、選擇合適的患者,以期進一步擴大免疫治療的受益人群。

論文第一作者的嚴玉婷博士解說,「我們希望找到促進癌細胞免疫治療相關的蛋白質,這類蛋白質通常有特異性良好的小分子抑制劑,若能找到在癌細胞中異常表現的單一或數個靶標蛋白質,我們期望以其抑制劑能夠以最小的副作用逆轉癌細胞的免疫治療抗藥性。」研究團隊經過一系列的驗證,最終確認抑制蛋白磷酸酶 2A表現,可以引起促進免疫療法,抑制腫瘤生長。

洪士杰特聘教授研究團隊更創新性地證明蛋白磷酸酶 2A(PP2A)缺失或不活化將腫瘤微衛星穩定(microsatellite,MSS)轉化為微衛星不穩定(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PP2A 抑制觸發腫瘤新抗原產生、細胞毒性T細胞浸潤和免疫檢查點阻斷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有效反應。在人類癌細胞株和大腸直腸癌組織陣列有效地證實了這些信號通路。這些數據表明PP2A失活參與在誘導微衛星不穩定 (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的發生。

在臨床應用層面,通過比對腫瘤基因組圖譜數據庫(TCGA)及基因組組織表現數據庫(GTEx)來源的數據,在癌組織中特異性高表現的蛋白磷酸酶 2A內生性抑制劑 (SET 或 CIP2a),將是克服免疫治療抗藥性的理想靶標。該研究也初步證實了PP2A抑制劑有效促進免疫療法,抑制腫瘤生長,重要的是,這種聯合療法並無明顯副作用。

這項癌症免疫治療的研究成果,除了洪士杰教授帶領的新藥開發團隊外,還包括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質子醫學中心院長趙坤山講座教授與中國附醫轉譯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兼副研究員黃智洋,以及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陳自諒院長。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台灣東洋代理德國BioNTech(BNT)新冠疫苗在台銷售破局,指揮中心一句破局原因在於「沒看到正式授權文件與合約草案」,引爆外界對台灣東洋是否炒股的質疑。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4)日也開口評論,表示可以查,但他認為,這是上市公司應做的事,「我的意思是並...

閱讀詳情 »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整夜不睡後開車,比酒駕還危險!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發表2019年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固定白天工作者,只有2.7%曾經因為睡眠問題,發生交通事故或工作上的意外傷害;但若工作型態為輪班者,包括大夜班在內,則有高達25.3%的受訪者表示曾經發生過意外。台灣睡眠醫學學會強烈建議有睡...

閱讀詳情 »

呼吸道疾病:「新冠肺炎+流感」,有多少人挺得住!? 文/蔡英傑博士《益生菌2.0大未來》 呼吸道疾病種類可多了,大家熟悉的有肺癌、氣管炎、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結核、流感,還有正在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等。這些疾病或多或少都和免疫有關,也都和腸道菌多少有所牽連,「腸肺軸」就是講腸道菌、肺部菌與免疫間的...

閱讀詳情 »

益生菌帶來精神疾病防治新契機 文/蔡英傑博士《益生菌2.0大未來》 我們團隊的鄭力豪、劉燕雯等幾位博士,二○一九年聯手發表了一篇精神益生菌的總說,分別由以下三大類型的精障疾病,分析討論精神益生菌相應的研發現況。 一般精神障礙――憂鬱、躁鬱、慢性疲勞、失眠、食慾異常等問題 神經退化性疾病――巴金森氏症...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