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素可預防糖尿病?一項本土研究發現,茹素飲食可大幅降低糖尿病風險。
這是亞洲第一個探討素食的大型世代追蹤研究,發現「無論是持續吃素或由葷轉素,皆能大幅降低發生糖尿病的風險」。這是由大林慈濟醫院醫療團隊連續5年根據「世代追蹤」所做的調查,並首度刊載於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營養與糖尿病」(Nutrition & Diabetes)。
研究:持續吃素、由葷轉素,有助減少糖尿病發生率
大林慈濟醫院副院長、家醫專科醫師林名男指出,這項「飲食與健康」研究計畫,從2007年就開始,共計2918名健康的慈濟志工參與,篩選條件是不能有糖尿病、心血管病及癌症病史,以及不抽菸、喝酒等,較大的差別在於葷、素食攝取。 素食者平均身體質量指數 (BMI) 比葷食者低,因而脂肪肝之盛行率比葷食者少20%。
這些志工5年後,再度進行健康檢查,發現有183人得到了糖尿病。仔細分析發現,持續吃素者比非素食者減少35%得到糖尿病的機率;而由葷轉素者,也比非素食組減少53%得到糖尿病的機率。
迷思1./肉類不含糖,為什麼吃肉反而會導致糖尿病?
台灣素食營養學會秘書長、營養師邱雪婷指出,糖尿病是吃出來的富貴病,且現今大型研究幾乎都一致指出,吃肉增加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肉類含許多飽和脂肪酸,研究發現可能降低胰臟分泌胰島素的能力,使血糖異常。
反之,植物性蛋白質以及蔬果能夠增加胰島素敏感度,降低糖尿病風險。此外,肉類的鐵質吸收率比較高,而鐵質過多容易在體內造成氧化,因而降低胰島素敏感度,使血糖升高。
迷思2./吃素是否會營養不良?
營養師邱雪婷指出,其實無論吃素或吃葷,若吃的不均衡,即便熱量足夠,還是有可能營養不良,特別是許多會影響疾病的微量元素。許多人普遍肉類過量,但蔬果,全穀類,以及堅果種子吃的不夠,反而有可能缺乏纖維質、維他命C、葉酸和鎂。素食者若只是吃白飯配青菜,而沒吃豆類和堅果種子,也有可能蛋白質不足。
【茹素防糖尿病健康小叮嚀】:
吃素食或以植物性為主的飲食習慣,對糖尿病預防有強大的效果,民眾就算無法完全素食也應該多以豆類取代肉類,以全榖(如糙米飯)取代精緻穀類(白米飯、白麵包、白麵條),確保每天至少5到7份的蔬果及一份的堅果種子。此外應少吃糕餅及含糖飲料,多運動,有充足的睡眠,維持正常體重。若有特殊疾病或生理狀況,應詢問專業醫師與營養師,針對疾病及飲食做個人化的調整。
資料來源:華人健康網(http://www.top1health.com/Article/320/57976)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上華人健康網www.top1health.com 看更多健康資訊
【延伸閱讀】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