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破除系統化療程 - HKBPPC脊醫中心度身痛症治療方案

香港 - Media OutReach - 2022年4月28日 - HKBPPC脊醫中心推出度身痛症治療方案,為每一個客戶度身制訂一系列的針對性治療方案。痛症問題普遍被視為無藥可醫,而且藥石亂投可能毫無用處,做法治標不治本。但根據 HKBPPC 的脊醫解釋,大部份痛症問題只要釐清根源部位,以正確的脊椎治療手法,能有效緩解及達到根治的效果。因此個人化的痛症治療方案才是有效的良策。

低頭族頸部超負重 四十歲前患頸痛

本港約有十分之一的人口患有慢性痛症疾病,即每10位人士就有一名是受痛症困擾的患者。以往被認為是老人病的痛症,在2017年亦呈年輕化趨勢。HKBPPC是一所香港脊醫中心,他們提到,根據九龍醫院物理治療部的統計,每年二萬五千名新症當中,約有三成患者在四十歲以下,主要因頸痛求診(約兩成人)。

長時間使用手機、平板電腦及遊戲機亦是患者的主要痛症成因之一。正常頭部已有約 10-12 磅的重量,當垂頭達15度頸部承受增加至約 27 磅的重量;30 度時重量則達至約 40 磅。普遍使用電子產品垂頭幅度多於20度,讓頸部增加受重及引致肌肉繃緊,從而出現頸椎孤度變直、頸椎錯位、和肌肉勞損等情況,增加患上頸痛的風險。

痛症越按會越痛 脊醫對症下「治療」

痛症發作時固然疼痛難當,日常生活、情緒亦會受到影響。為了讓痛症徹底根治,不少患者都希望盡快尋求協助解決痛楚,而忽略痛症的根本成因。

了解痛症出現的原因與治療方法同樣重要,痛症的複雜性有時更難以診斷。以常見的坐骨神經痛為例,坐骨神經是全身最長的神經線,若神經線受損亦容易引起附近軟組織發炎。特別在盤骨位置,神經線密集又錯綜複雜,加大診斷痛症患處的難度,有時更令患者本人混淆痛症的根本位置。

因此HKBPPC以專業的脊醫角度出發,脊醫以「不開刀、不吃藥、不打針」為宗旨治療患者痛症,以嚴謹和專業方法、豐富的經驗和先進的儀器準確判斷痛症患處,再配合脊醫治療手法根據患者情況和成因進行針對性的痛症治療

脊醫度身制定痛症治療方案

通過正規和詳細的身體檢查,HKBPPC脊醫中心為每位痛症患者揭示痛症成因及設計專屬的個人化痛症治療方案。除了利用專業的診斷儀器作詳細檢查,如X光或磁力共震,精準定位痛症患處。同時會對患者生活作全面的認識,包括日常姿勢、習慣、病發時間、其他意外病史等,協助推測痛症原因。

綜合所有數據及資料,HKBPPC脊醫中心及其脊醫會考慮多種治療方案,包括脊椎調整、物理治療、運動治療等制定最適合的治療方案,同時亦會與患者討論生活上姿勢改善建議或注意事項。

 

關於 HKBPCC脊醫中心
HKBPPC脊醫中心專注於治療脊骨及其他痛症問題,以「不開刀、不吃藥、不打針」為前題下為患者進行針對性治療。同時中心明白脊骨神經健康對身體機能的重要影響,致力向大眾推廣脊骨健康的重要性及預防脊骨問題的護脊建議,向社會普及脊骨健康的知識。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HKBPPC脊醫中心的治療範圍和痛症資訊,請瀏覽https://hkbppc.com

相關推薦

【記者羅林/新竹報導】 什麼樣的臉型最具吸引力?拿起尺量一量。根據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與臺北榮民總醫院的研究,只要兩側下顎骨角的距離,與兩側顴骨的距離比例越接近75%,就是最具吸引力的臉型。反之如果比例大於83%,恐怕會被認為是國字臉。 陽明交通大學表示,這個下顎骨角距離與顴骨距離的比例,呈現了正面臉型...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12)日公布國內新增1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案1059),為本國籍20多歲女性,去年10月至日本就學,於今年4月4日返台,持有搭機前3日內檢驗陰性報告,入境時並無症狀,並至防疫旅館居家檢疫。個案於4月9日期間出現頭暈、噁心等症狀,4月10日由衛生單位安排就醫採檢...

閱讀詳情 »

台灣今起擴大施打AZ疫苗,台北市長柯文哲上午接種時自曝「換成細的1cc針頭」,雖然比3cc的貴了3.5元,但能抽取更精準劑量。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下午指出,疫苗每瓶約施打10人份,疫苗廠都有裝超過份量,「目前全國統計打2.4萬劑,平均每瓶使用10.7人次,北市最近才開始用,為10.6人次,沒看到...

閱讀詳情 »

【記者 王雯玲/高雄 報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公布COVID-19疫苗擴大施打對象,開放所有具執業登記醫事人員、醫療院所非醫事人員皆可以以施打,高雄市醫師公會8位幹部於4月9日至高雄市立民生醫院挽袖帶頭接種,並表示對AZ疫苗安全性有信心,呼籲醫護人員放心並踴躍接種,以避免因感染新冠肺炎成為傳染...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