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不能只控制血糖 共病管理成治療新趨勢

糖尿病不能只控制血糖 共病管理成治療新趨勢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糖友人數已突破220萬人,於世界糖尿病日前夕,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公布最新「糖尿病醫病認知調查」,發現罹病10年以上的資深糖友,對於危險併發症的關注度,卻隨著罹病時間越長而明顯下降。

 

事實上,每4個糖友中就有1人有心血管疾病;每5個糖友就有1人有腎臟病。種種數據均顯示,糖尿病的治療不僅僅只是血糖的控制與監測如此簡單,共病的預防更是關鍵。

 

根據糖尿病醫病認知調查,針對113位新陳代謝科醫師及452位第二型糖友進行醫病認知訪問,發現醫師及病人對併發症想法大不同,結果可見逾6成糖友認為血糖達標最重要,事實上卻有近6成糖友坦承自己HbA1c未達標準7%以內。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糖友若血糖控制不穩,等同於長期讓重要器官浸潤於高糖分中,容易導致各種嚴重併發症,像是大血管、小血管及周邊神經病變等;因此,今年美國糖尿病指引提出新觀念,以病人為中心,與醫護團隊討論、共同決策治療計畫,共病預防是一大重點。

 

杜思德指出,調查發現糖友不僅控糖達標比例低,對併發症的重視程度也與醫師不同調。糖友最重視併發症依序為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心血管併發症,然而隨著罹病時間增加,糖友對於心血管併發症的關注程度反而隨之下降。

 

杜思德強調,心血管疾病才是糖友最常見的死因,台灣本土的調查發現,因共病住院的資深糖友(平均罹病10年)中,有6成同時患有多重共病,其中心血管疾病就占了5成之多,資深糖友更應該注意。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進一步說明,2019最新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糖友併發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10年來持續上升,女性增加42.2%、男性增加37.9%;其次是醫病都擔心的腎臟病,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比例10年來漲幅高達7成(70.8%),人數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糖尿病醫病認知調查也發現,患者清楚知道自已所使用的降血糖藥物的比例僅有3成,因糖友多合併有其他疾病,每日服用的藥劑種類多且複雜。多數臨床醫師除非碰上血糖嚴重偏高的個案,否則為避免患者醫囑性降低、擔心病情惡化,是不會輕易讓患者換藥。

 

不過糖友若是不清楚自身用藥,對於各藥物的共病預防效果所知便有限,相較之下就是被動的治療,因此常見患者大多等到真的發生併發生症後,才更換成具有共病預防或降低共病風險的用藥,此時恐已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調查結果也顯示,在得知藥物資訊後,9成以上糖尿病病人都是願意與醫師諮詢換藥,杜思德與蔡世澤聯合呼籲,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及歐洲糖尿病學會(EASD)早在2018年便共同發表國際最新糖尿病治療指引,內容中強調糖尿病照護首要目標即為共病管理,希望台灣的糖友也可以跟上國際趨勢更新治療的觀念,主動與醫師討論可以兼顧血糖及共病預防的降血糖藥物。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郁梵報導)每年的兒童節是小朋友的大日子!不僅有許多專門為小朋友設計的活動,還有許多禮物可以拿。然而,常被當成兒童節獎品或點心的糖果、餅乾及含糖飲料,卻容易造成兒童蛀牙危機;2011年台灣5歲兒童齲齒率,就高達79.3%,與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訂定的5歲兒童齲齒率50%以下的目...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郭庚儒報導)吃潤餅,小心隱藏的「餡」阱!清明節吃潤餅是國人習俗,潤餅內含大量蔬菜,受到許多的健康人士喜愛,不過,最後撒上的花生粉及糖粉,卻有害健康。國民健康署建議民眾,吃潤餅不加糖粉,可用葡萄乾和蔓越苺乾取代,增添營養、風味更佳。(圖片來源/取自網路)國健署社區健康組長陳延芳指出,...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為了推廣防治性別暴力,衛生福利部從去年11月起推動首座反性別暴力網路圖書館,目前也已超過百萬人次瀏覽;衛生福利部指出,透過網路圖書館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關心性別暴力防治議題,也提供給實務工作者或研究者相關資料,繼續推廣相關議題。反性別暴力網路圖書館,是由衛生福利部與學術...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研究顯示,每1000位新生兒中,約有1~2位患有先天性雙側中、重度聽力損失,而先天性聽力障礙的寶寶,若能透過新生兒聽力篩檢及早發現,並於6個月前接受療育,未來在語言、認知及溝通技巧等方面的發展,幾乎與正常小孩相當。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聽力損失是最常見的先天性缺...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