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不能只控制血糖 共病管理成治療新趨勢

糖尿病不能只控制血糖 共病管理成治療新趨勢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台灣糖友人數已突破220萬人,於世界糖尿病日前夕,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公布最新「糖尿病醫病認知調查」,發現罹病10年以上的資深糖友,對於危險併發症的關注度,卻隨著罹病時間越長而明顯下降。

 

事實上,每4個糖友中就有1人有心血管疾病;每5個糖友就有1人有腎臟病。種種數據均顯示,糖尿病的治療不僅僅只是血糖的控制與監測如此簡單,共病的預防更是關鍵。

 

根據糖尿病醫病認知調查,針對113位新陳代謝科醫師及452位第二型糖友進行醫病認知訪問,發現醫師及病人對併發症想法大不同,結果可見逾6成糖友認為血糖達標最重要,事實上卻有近6成糖友坦承自己HbA1c未達標準7%以內。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糖友若血糖控制不穩,等同於長期讓重要器官浸潤於高糖分中,容易導致各種嚴重併發症,像是大血管、小血管及周邊神經病變等;因此,今年美國糖尿病指引提出新觀念,以病人為中心,與醫護團隊討論、共同決策治療計畫,共病預防是一大重點。

 

杜思德指出,調查發現糖友不僅控糖達標比例低,對併發症的重視程度也與醫師不同調。糖友最重視併發症依序為視網膜病變、腎病變、心血管併發症,然而隨著罹病時間增加,糖友對於心血管併發症的關注程度反而隨之下降。

 

杜思德強調,心血管疾病才是糖友最常見的死因,台灣本土的調查發現,因共病住院的資深糖友(平均罹病10年)中,有6成同時患有多重共病,其中心血管疾病就占了5成之多,資深糖友更應該注意。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進一步說明,2019最新糖尿病年鑑數據顯示,糖友併發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10年來持續上升,女性增加42.2%、男性增加37.9%;其次是醫病都擔心的腎臟病,台灣罹患慢性腎臟病的比例10年來漲幅高達7成(70.8%),人數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糖尿病醫病認知調查也發現,患者清楚知道自已所使用的降血糖藥物的比例僅有3成,因糖友多合併有其他疾病,每日服用的藥劑種類多且複雜。多數臨床醫師除非碰上血糖嚴重偏高的個案,否則為避免患者醫囑性降低、擔心病情惡化,是不會輕易讓患者換藥。

 

不過糖友若是不清楚自身用藥,對於各藥物的共病預防效果所知便有限,相較之下就是被動的治療,因此常見患者大多等到真的發生併發生症後,才更換成具有共病預防或降低共病風險的用藥,此時恐已對身體健康造成傷害。

 

調查結果也顯示,在得知藥物資訊後,9成以上糖尿病病人都是願意與醫師諮詢換藥,杜思德與蔡世澤聯合呼籲,美國糖尿病學會(ADA)及歐洲糖尿病學會(EASD)早在2018年便共同發表國際最新糖尿病治療指引,內容中強調糖尿病照護首要目標即為共病管理,希望台灣的糖友也可以跟上國際趨勢更新治療的觀念,主動與醫師討論可以兼顧血糖及共病預防的降血糖藥物。

 

更多健康資訊一次滿足!點此進入【NOW健康】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許多國家因應新冠疫情,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後,在非必要不可出門的政策下,關閉容易群聚的商店,企業改為分組輪班或在家上班,學校防疫政策採用居家上課、停課,大幅減少民眾移動。隨著疫苗施打、免費普篩、邊境管理等多項措施,疫情開始逐漸趨緩,但病毒並未消失,人們的生活型態已經改變了。...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28歲的晴晴(化名)飽受經痛及經血過多困擾,常常感到下腹悶痛,只能靠吃止痛藥來減緩疼痛。結婚三年來都沒避孕,但卻遲遲沒有懷孕好消息,讓她十分焦慮,因而求助不孕症門診,經檢查後發現晴晴卵巢左側有一顆近7公分的巧克力囊腫,另外,因為子宮內膜異位症,造成雙側輸卵管沾黏阻塞,成...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前主播蕭彤雯日前才在個人臉書寫下「媒體工作者壽命似乎特別短!」,因為她在一天內痛失兩位在新聞界的好友,不料,22日在臉書貼文,前幾天動了「左下肺楔狀切除手術」,經病理檢驗確認為肺腺癌0期。 蕭彤雯透過臉書表示,手術一切順利,周末已出院回家,「雖然現在只要打噴嚏或咳嗽,...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預防心肌梗塞復發,短期服雙抗、長期控三高!疫情期間,心血管患者仍要與醫師密切配合,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科主治醫師宋思賢表示,心肌梗塞治療後仍有復發風險,術後短期內應規律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長期則要戒菸和控制三高,尤其低密度膽固醇越低越好,宋醫師表示:「最新國外指引建議針...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