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糖尿病患者血糖起伏大 原因可能出自胰島素細胞過勞

糖尿病患者血糖起伏大 原因可能出自胰島素細胞過勞

【NOW健康 編輯部/整理報導】全台糖尿病患者約有220萬人,其中以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為大宗。義大大昌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姜和均說明,民眾若出現多吃、多喝、多尿、體重減少的「3多1少」症狀,即為高血糖的症狀,尤其體重快速下降更是胰島素分泌不足的代表性症狀,可能需要適時補充胰島素。


糖尿病治療需要長期規劃,有些患者因為恐懼和迷思,不願使用胰島素,必須經由溝通來扭轉患者對於胰島素錯誤的印象。然而對於長期缺乏胰島素的身體來說,使用胰島素有如久旱逢甘霖,降血糖的效果明顯,呼籲糖友應及早與醫師討論胰島素的使用。


胰臟如工廠 及早補充胰島素避免胰島細胞過勞


以1個簡單的比喻,人體內的胰臟就像1座工廠,由胰島細胞產生胰島素,若血糖開始上升,胰島細胞會加班產生更多的胰島素,也就是「代償」現象,一開始雖能達到供需平衡,但也會使胰島細胞過勞而逐漸凋零,若能在糖尿病初期及早介入胰島素治療,除血糖更加平穩外,也可以讓體內的胰島細胞減少負擔。


姜主任進一步分享,以2位同樣罹病10年以上的資深糖友進行比較,其中1位很早就接受胰島素治療;另1位則服用多種口服藥,血糖卻始終控制不佳,雖然之後改成施打長效胰島素,搭配3次餐前速效胰島素以強化控糖,然因體內的胰島細胞功能衰退,無法有效緩和或代償血糖變化,大幅增加長期控糖的難度。此外,從連續血糖監測(CGMs)的分析顯示,當胰島細胞功能已明顯衰退時,可以發現血糖波動變大,控糖難度更高。


糖尿病患者血糖起伏大 原因可能出自胰島素細胞過勞

▲若能在糖尿病初期及早介入胰島素治療,可以讓體內的胰島細胞減少負擔。(圖/照護線上提供)


胰島素搭配血糖監測 血糖控制更精準


目前美國糖尿病醫學會發表的糖尿病治療準則中,針對第一型糖尿病或是使用強化型胰島素注射的患者,已將連續血糖監測納入控糖的建議工具之一,連續血糖監測裝置是藉由埋在皮下的探針,偵測組織液的糖份濃度,以描繪出完整的血糖曲線圖,比起指尖血糖和糖化血色素更能反應精確的血糖變化。姜主任補充,連續血糖監測是未來糖尿病照護的趨勢,掌握自身血糖的起伏,才可以更有效且精準的控制血糖。


而新一代長效型胰島素藥效釋放平穩,部分患者藉由新一代長效胰島素的穩定藥效,可以讓基礎血糖曲線更加平順,較不易引起半夜低血糖。在控糖過程中,如何避免低血糖是很重要的議題,夜間失眠、晨間高血糖、突發性暈厥,都可能是低血糖的線索,因此糖友們可與醫師討論避免低血糖的策略,若能配合連續血糖監測更能有效找出問題癥結,當患者和醫療團隊清楚掌握血糖變化後,能讓胰島素的使用更為精準安全。


糖尿病患者血糖起伏大 原因可能出自胰島素細胞過勞

▲連續血糖監測是未來糖尿病照護的趨勢,掌握自身血糖的起伏,才可以更有效且精準的控制血糖。(圖/照護線上提供)


【本文由「照護線上」授權轉載,原文出處:「三多一少」當心糖尿病 胰島素搭配血糖監測控糖更穩定


更多NOW健康報導
▸香菇水煮湯添香氣又不浪費? 小心湯頭變農藥喝下肚
▸新興茶飲種類多元 可可豆殼、咖啡葉用來泡茶真健康?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陳俐臻報導)一位55歲的男性計程車司機,近期感覺呼吸困難,時間長達8個月,以為是心臟問題,但檢查後並無異狀,血壓也控制良好,但不適症狀仍持續。轉到胸腔科門診後才發現,患者有中度肺氣腫,最後透過戒菸、肺部復健等治療,獲得改善。衛福部豐原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黃建文表示,門診常碰到走路...

閱讀詳情 »

  (示意圖非本人) 生薑真的可以治療脫髮嗎?很多朋友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是的民間有很多說法,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詳細的介紹一下生薑生髮的方法,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大家也可以和周圍的小伙伴們一起分享哦。 將生薑和枸杞放在少量水中熬煮一陣,然後把水抹在洗乾淨的頭髮上,大約半天后再洗淨。...

閱讀詳情 »

  膝蓋疼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常年跟著你,痠痛難忍,行動不便。但很少有人真正的重視這個症狀,並想對其治療到底,都是能忍多久就忍多久。膝關節是人最重要的關節之一,不可大意。 膝蓋疼的原因 1、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損傷是運動員的一種常見損傷。 發病原因:在下肢負重,足部固定,膝關節微屈時,如果...

閱讀詳情 »

孩子錯誤握筆姿勢的形成有多種原因。有的是先天發育不好,視動協調能力差;有的是過早握筆;有的是與教師和家長的教法有關……無論何種原因造成不正確的握筆姿勢,都源於一開始握筆時成人未給予正確的引導,等壞習慣建立後,日後糾正起來就相當困難。那麼今天,呼呼就教爸媽們用小小的皮筋圈...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