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耳鳴影響睡眠 研究:5成6耳鳴患者受失眠擾

  歐美國家調查資料顯示,平均每5人當中,就有1人經歷過不同程度的耳鳴。比例比預期高出許多,耳鳴問題不分年齡、性別都有可能發生,症狀發生時的惱人噪音,或是日趨嚴重的高頻音,容易對生活造成嚴重干擾,導致夜晚也難以安穩入眠。

  資深耳鼻喉科醫師李宏信說明,不少患者覺得耳鳴干擾讓自己無法好好入睡,白天精神狀況越來越差,但回過頭來檢視原因,其實也有可能是因為先睡眠不足,才導致耳鳴徵狀出現。兩者相輔相成下造成惡性循環,危害健康。

  睡眠品質跟耳鳴息息相關,研究發現有56%的耳鳴患者同時有失眠困擾。李宏信表示,耳鳴是生活品質殺手,又稱作腦中風,若耳內循環不良,血路阻塞、神經壞死會造成耳內中風,耳鳴聲音容易對聽力造成傷害,最嚴重可能導致耳聾。

  醫學上將耳鳴分為「主觀性耳鳴」及「客觀性耳鳴」。主觀性耳鳴會聽到連續型噪音,是最常見的耳鳴類型,據統計超過50萬美國人飽受這類型耳鳴所苦;客觀性耳鳴可能因為血管脈衝、高血壓等問題引起,可能會聽到間歇性的聲音。

  常見的耳鳴症狀,多是因過勞、精神壓力等因素所引發自律神經協調不順所造成,易產生倦怠、耳鳴、心悸、焦慮、緊張、壓力等各種身體的不適。李宏信指出,治療上醫師會利用藥物幫助患者打通耳內血液循環,同時配合給予神經營養劑,協助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防止血管過度收縮。

  李宏信認為,耳鳴與失眠需要同時治療,症狀輕者初期只要調整生活作息,維持清淡飲食,大多可以不藥而癒。不過嚴重耳鳴患者就必須持續耐心服用藥物,治療上多以促進耳內血液循環藥物,同時給予神經營養及活化增生等藥劑,協助活化受損的內耳神經,防止血管過度收縮,造成組織病變釀成耳鳴。

  耳鳴初期發作不久僅需休養,生活正常可不藥而癒,有很多耳鳴患者卻到醫院進行各種檢查,抽血、心電圖、超音波、聽力檢查及電腦斷層,但都檢查不出異狀,而難以進一步治療,患者只好與耳鳴共存,當耳鳴聲音越來越大聲,耳鳴時間也拉長,情形不斷惡化,其實生活協調平順,避免過勞或焦慮,搭配服用促進內耳循環及神經再生活化劑,就可逐漸改善病情,耳鳴漸漸痊癒及消失,因此病人必須耐心配合治療。

  家醫科李政道醫師叮嚀,耳鳴患者應盡量遠離噪音與巨大聲響,飲食上避免油膩食物及飲酒過量。生活上需要適時減輕壓力讓自己睡眠品質提升,避免讓自己處於焦慮或緊張的狀況,再配合醫囑服藥,就能慢慢遠離耳鳴噪音。此外,對於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患者,必須注意身體保養,定期檢查,才不會到成耳鳴症狀惡化。

相關推薦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  /鍾藝    我們都知道避免癌症的一些基本要素,比如不要吸煙、塗抹防晒霜,接種HPV疫苗、避免空氣污染等。但其實還有一些在人們關注點外的事情值得大家留意。 熱茶    喝茶是一種很健康的生活方式,喝綠茶甚至可以降低癌症風險。不過,這些益處存在的條件是喝茶的溫度不過高。中國研...

閱讀詳情 »

最近氣溫偏低,寶寶的手腳總是冷冰冰的,是不是穿太少了呢?弘森診所吳書毅醫師表示,寶寶手腳冰冷其實是正常的狀態,若擔心寶寶太冷,建議可摸摸寶寶的上背部,若是溫溫熱熱的狀態就表示衣服是足夠的喔。  最近氣溫直直下探,老是擔心寶寶穿太少容易著涼、穿太多又會出現熱疹,到底該怎麼穿才好?尤其明明覺得寶寶已經衣...

閱讀詳情 »

草根影響力新視野 編譯/陝紅宇 關於減肥和健康的願望始終位列於新年心願榜首,下面是一些可以借鑒的飲食理念與習慣。 Ketogenic diet(生酮飲食) 生酮或酮的飲食習慣在2018年影響很大,專家預測這種趨勢將持續到新的一年。 這種飲食習慣主要是指通過大幅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量並用脂肪代替它們,...

閱讀詳情 »

最美的姿態說再見臺灣第一本《病主法》專書12/26出版 當生命有一天來到終點,你希望以怎樣的姿態道別? 是躺在病床上任由他人決定?還是預先做好規劃? 人生最後一堂課,善終是自己的責任,也是給家人的愛! 生命中最悲傷的離別是死亡,最沉重的負擔是代別人抉擇生死。是否該讓罹重病的家人知道真實病情?何時該放...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