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肢體末梢「電麻刺痛」竟藏截肢警訊! 快檢查6大危險因子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肢體末梢電麻刺痛,當心最壞恐截肢!根據統計,糖尿病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患者常見的慢性併發症之一,台灣本土糖尿病研究就顯示,每3名患者就有1人有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而醫師更直接點名,有6種危險因子容易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

根據台灣過去調查第2型糖尿病的研究結果,遠端對稱性多發性神經病變盛行率約30%,在糖尿病前期亦有周邊神經病變的風險,可能造成肢體末梢電麻刺痛,增加下肢截肢的機率。

哪些人容易發生糖尿病神經病變?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陳柏安一一指出,主要危險因子包括:年齡、糖尿病前期、血糖控制不良,糖尿病病程越久,周邊神經病變機會就越高;且抽菸與酗酒也會加重周邊神經病變的程度。

必須留意的是,神經病變多從四肢末梢開始,像是腳趾與手指,症狀會隨著疾病進展慢慢往上延伸。

陳柏安說,早期症狀可能只有極輕微的感覺功能減退,有些人甚至沒有症狀。而後手指及腳趾會出現感覺喪失或疼痛,不少人會抱怨肢體末梢有灼熱感、針刺感、麻、冷、緊,或者像有螞蟻在咬的感覺;尤其,這種神經痛會在夜闌人靜、天氣太冷或太熱時更加明顯。

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疼痛往往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導致失眠,影響情緒,醫師警告,如果沒有即時介入治療,周邊神經病變隨著病程進展,可能導致平衡感變差、走路不穩,甚至出現末梢肌肉無力、萎縮等症狀。

陳柏安提醒,現行糖尿病臨床照護指引建議,第1型糖尿病人罹病後5年或第2型糖尿病人於新診斷時,就得開始篩檢周邊神經病變。如果檢查結果正常,往後每年定期接受周邊神經病變篩檢即可。預防更勝於治療,糖尿病患應固定測量血糖並達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做好手足保護,避免傷害與刺激,保持足部乾爽且每天檢查足部是否有傷口,更要戒菸戒酒與規律的運動。

照片來源:示意照/翻攝自Pexels

更多匯流新聞網報導:

藥品「剝半」藥效打折? 遇到醫師開半顆藥時得注意這件事

杏輝23款出包藥品「停產」禁令短期難解 先接衛生局20萬罰單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推薦

非洲豬瘟帶動中國市場缺口,國內豬價水漲船高 美國豬轉賣中國 台灣「豬」事大吉  中國爆發非洲豬瘟,肉品市場缺口牽動全球豬肉供應鏈;美國豬肉大量轉銷中國,推升台灣豬價逆勢上揚,為國內養豬產業帶來利多。  文/朱曉發  防疫不准鬆懈,違規攜帶肉製品入境,一律開罰!」因應非洲...

閱讀詳情 »

余皓然、小馬與梁赫群上緯來《醫次搞定》錄影,余皓然提到自己非常喜歡憋尿:「我一整天錄完影,就算尿急也不會去廁所,回到家之後還可以做很多家事,通通做完最後真的沒事了才會去上廁所。」梁赫群立馬吐槽:「是廁所裡有鬼嗎。」長期憋尿的壞習慣,不但容易使泌尿道感染,甚至一不小心就會傷了腎臟,讓腎臟科醫師也忍不...

閱讀詳情 »

TEXT/Bella.tw儂儂 PHOTO/網路 每到夏天我要去海邊 ~ ~ ~ 氣溫直升最讓人興奮的就是那些性感背心、短褲、迷你裙終於可以派上戰場,不過除了勁裝備齊,展露出來的肌膚可更不能失禮!夏日想擺脫毛毛手毛毛腳,小心除毛不慎,反而變得黑黑又醜醜 ~ 其實除毛後的保養,比除毛方式更重要!掌握六...

閱讀詳情 »

(記者張耀元報導)49歲的洪先生是位知名小提琴家,二十年前出現掉髮困擾,每次洗完頭排水孔都是一把一把的頭髮,雖嘗試吃藥與塗抹生髮產品,仍無法改善稀疏的髮際線。之前看到朋友接受傳統植髮手術後,髮際線就像戴頭套一樣很不自然,便打消了念頭。最近看到自己音樂會表演照片,驚覺髮際線幾乎退至頭頂,自信心大受打擊...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