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肥胖易罹癌共病 醫籲鏟肉癌篩

肥胖易罹癌共病 醫籲鏟肉癌篩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現代人營養過剩「肥滋滋」,罹癌風險也大幅上升。過重與肥胖已被證實與罹患癌症相關,彰基體重管理及糖尿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杜思德指出,肥胖從心理、生理及新陳代謝疾病,造成很多共病,呼籲民眾積極檢測癌症,並且減肥降低罹病風險。

肥胖增罹癌率 國人肥胖率卻新高

雖然現代癌症治療非常先進,但切勿因醫療先進而不重視身體保健。彰基醫療長林慶雄表示,癌症一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的榜首,令人聞癌色變,因此如何降低罹癌風險是現今關注重點。

罹癌原因很多,其中過重與肥胖已被證實與罹患癌症相關。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過重、肥胖是與心血管疾病、第二型糖尿病、癌症(大腸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等罹患風險相關。而根據國健署2013至2016年「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顯示,國內成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為45.4%,其中男性為53.4%,女性為38.3%,國人過重及肥胖盛行率是攀向新高。

肥胖共病多 心病和慢性病一起來

杜思德表示,肥胖與多重共病息息相關,心理疾病就會造成憂鬱、焦慮。生理疾病則會造成尿失禁、退化性關節炎、睡眠呼吸中止症、體能下降及慢性下背痛。這些疾病、生理改變,會造成新陳代謝疾病,包括氣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膽結石、不孕症、癌症;心血管疾病方面包括中風、高血脂症、高血壓、冠狀動脈疾病、心臟衰竭及肺栓塞等突發性的造成病人死亡。

糖尿病病也是肥胖高風險群,糖尿病和肥胖糖胖症患者,是非糖尿病、非肥胖者7倍死亡率。醫師解釋,「肥胖愛表進入糖尿病前期的機會增加,當有肥胖又有糖尿病,就要好好做體重管理。如果較少活動,較易下肢血管栓塞,痛風機率會上升,痛風機率一上升,腎衰竭跟著上升。

癌症篩檢可預防 減重就可防癌

杜思德和林慶雄兩位醫師呼籲,肥胖從心理、生理及新陳代謝疾病,造成很多的共病;但是,癌症是可以篩檢,如大腸癌、膽囊癌、乳癌等癌症,都可以及早發現。當然,如果及時減輕體重,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預防效果。

【延伸閱讀】斷鬍害漏財 型男總經理機器人植鬍逆轉勝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124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一位20歲的男大學生,背部一大片紅色疹子,奇癢無比,以為是濕疹,藥膏擦了一個多月無效,就像圓網一樣揹在後背上。澄清醫院中港院區皮膚科主任梁仲彬表示,這是「色素性癢疹」,很容易被誤認為是濕疹、蕁麻疹或毛囊炎,口服抗組織胺或擦類固醇藥膏,對它是無效的,唯有口服抗生素才能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子容報導) 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有1萬3000人死於慢性肝病及其後遺症,平均每40分鐘就有一人因肝病死亡,其中七成由B肝造成,兩成與C肝有關。不同於B肝已全面施打疫苗預防,威脅大幅降低,屬RNA病毒的C肝病毒主要透過血液、體液直接接觸而傳染,生活中常見的輸血、共用針頭、刺青...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14歲的國中男生沈迷於網路遊戲,假日更是廢寢忘食,收假後早上爬不起來,不想回學校,當父母沒收網路和3C產品時,便出現脾氣暴躁、髒話連篇,無法收心上課,家長帶到兒童心智科門診後,醫師診斷為網路成癮,建議住院治療,而在會談過程中發現父母也是手機重度使用者,提醒家長應以身作...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張玉櫻報導) 一名年約30多歲媽媽,某天右手指突然關節腫痛,就連幫女兒梳頭綁髮也變得困難,一度因無法照顧家人,感到自責,就醫檢查後,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林口長庚風濕過敏免疫科醫師羅淑芬指出,經過一個月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總算順利控制病情,恢復以往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 女性患者多於...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