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常識★請注意您牙齒?從牙看出你有沒有癌症!

牙齒與癌症

請注意您牙齒?從牙看出你有沒有癌症!

  多項研究表明,牙醫可起到預警作用。

  《華爾街日報》報道,修複科牙醫喬治·基沃維茨說,在32年執業生涯中,他曾根據患者上前齒內表面琺琅質受腐蝕的情況,診斷出七例癌症病例。

  加利福尼亞大學牙醫學院的副教授蘇珊·海德指出,如果牙齦創口一兩個星期都不能愈合,或者某一區域的黏膜長時間呈白色或者紅色,而不是正常的粉紅色的時候,需要就醫以排除口腔癌的可能。

  喬治醫生還發現過甲基苯丙胺成癮症狀,甲基苯丙胺成癮症,又稱之為「冰毒嘴」,(嗑藥成癮的人)牙齒外層會出現一種特有的腐蝕症狀。

  牙齒與糖尿病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牙齦與牙齒交接的地方看起來白亮白亮的,易出血,齒根鬆動,而且滿口都是如此。據估計,約有600萬美國人患有糖尿病卻不自知。專家表示,牙齦問題和高血糖不僅源自相同的生活習慣,兩者之間還會相互加重病情。牙齦感染發炎後,糖尿病患者會更難控制自身的血糖水平,而高血糖會加重蛀牙和牙齦問題,引發更多炎症。

  牙齒不齊易誘發舌癌

  舌癌多發生於舌緣,其次為舌尖、舌背及舌根等處,常為潰瘍型或浸潤型。一般惡性程度較高,生長快,浸潤性較強,常波及舌肌,緻使舌運動受限,使說話、進食及吞咽均發生困難。舌癌向後可以侵犯舌齶弓及扁桃體,晚期舌癌可蔓延至口底及頜骨,使全舌固定。

  86%的青壯年舌鱗狀上皮癌,與患者的牙齒畸形有關,其舌病患處有經常與內側傾斜的牙齒接觸史。被調查的65名26-39歲的舌癌患者中,有56名患者皆有牙齒向舌側傾斜或向舌側突出,即存在着牙齒與舌病患處異常接觸現象,其中有37名在出現舌癌前就自我感覺牙齒與知病患處經常碰撞磨擦接觸,形成舌部慢性損傷病變,其中有的還久治不愈。

  專家們認為,牙齒對舌部的長期接觸磨損,可使舌頭局部形成慢性病竈;青壯年男性吸煙、飲酒較多,這些複雜的有害因素長時間刺激損害舌病竈,可使舌病患處的組織細胞逐漸發生畸變,最後便可能導緻癌變的發生。

  因此,醫學專家告誠人們,一旦發現口腔內有牙齒的凸斜、牙齒畸形,向舌端生長迅速的智齒及異常排列現象,尤其是長期的牙齒與舌的抵觸、磨擦或碰咬現象,要引起高度重視,及早到醫院口腔科檢查,進行必要的矯形處理,以防患於未然。

  牙周病緻心臟病

  此外,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牙周病與心血管疾病之間也存在着必然的聯係。牙齦發炎會導緻C-反應蛋白增多,而C-反應蛋白偏高被認為是心髒病的一個緻病因素。

  紐約大學牙醫學院齲病學與綜合護理係主任馬克·沃爾夫表示,研究人員已經發現,牙斑中的細菌會阻塞動脈。原先以為它隻是一個偶然因素,如今發現它其實是緻病的風險因素。

  口腔中的細菌可能通過血液循環去到人體各處,引發疾病,這正是為何醫生會建議考慮接受非急性外科手術的患者先把需要處理的口腔問題解決掉。

  美國心臟協會已經不再建議罹患二尖瓣脫垂(心臟瓣膜在心室收縮期無法正常閉合)的病人在口腔疾病未治愈前定期服用抗生素,因為現在的看法是,在定期洗牙、日常刷牙甚至咀嚼食物的過程中,口腔細菌隨時可能進入人體的血液循環係統。

牙醫能檢查愛滋
  美國心臟協會、美國醫學會和美國矯形外科協會均呼籲接受過全關節置換術的患者在往後每次看牙醫時,應提前一個小時服用一粒抗生素,以降低術後感染風險。

  一些牙醫表示,他們還需要隨時了解患者服藥的最新情況。例如,抗凝劑可導緻口腔大出血,常用於治療骨質疏鬆症的雙磷酸鹽藥物可緻頜骨壞死。在進行口腔手術前,這兩類藥物都必須暫停服用。

  降壓藥、鈣通道阻滯劑和一些消炎藥可導緻牙齦嚴重潰瘍。抗抑鬱症、化學療法等治療用藥可導緻口幹,導緻平時可以保護牙齒的唾液分泌減少,從而可能發生大面積蛀牙。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通過添加氟化物降低因口乾而引發蛀牙的風險。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建議牙醫提供艾滋病毒(HIV)檢測,因為感染愛滋病毒的某些初期征兆就出現在口腔內,包括真菌感染和口腔病損。牙醫隻需用棉簽對口腔進行拭抹取樣,送檢後,20分鍾即可得到愛滋病毒檢測結果。

  淡黃色牙齒才最健康

  專家建議,除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定期到醫院進行口腔檢查之外,日常的口腔護理和保健更為重要,也是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市場上有很多的牙膏廣告,有主打美白效果的,也有針對抗過敏和清熱去火等功效的,有調查顯示90%的人主要是根據廣告選牙膏。專家認為,這是一個嚴重的誤區。醫學上認為淡黃色的牙齒才是健康的,過分追求美白是心理作用,反而會犧牲牙齒健康。

  牙周病是「隱形殺手」

  據專家介紹,大量的實證研究已經證實,牙周炎可以影響心髒、肺髒、腎髒等重要髒器的功能。對孕婦而言,牙周病不僅危害自身健康,還可能導緻低體重嬰兒出生等危險,且這一概率高出了近7倍,完全可以用「隱形殺手」來形容牙周病的危害。

  不良的生活習慣是導緻成年人染上牙周疾患的罪魁禍首。

  專家指出,吸煙、酗酒、精神緊張、無規律作息、以及不正確的口腔護理習慣都可能惹「病」上身。但很多人對此不為意,直到病變侵入牙周纖維,導緻發炎、化膿,牙齒鬆動甚至脫落時才重視。為此,專家提醒必須對牙周病的危害足夠的重視。

  專家介紹,引起牙周病的主要因素是牙菌斑和牙石,僅靠漱口和草率的刷牙是不能徹底清除的,必須通過洗牙去除。一般一年到一年半洗一次牙;刷牙習慣不太好,容易長牙石的人群則半年洗一次。

  很多朋友喜歡喝各種各樣的飲料,其中碳酸飲料對牙齒的傷害是很大的,長期大量的飲用碳酸類的飲料可能會導緻牙齒大面積的腐蝕,尤其是小孩子要特別特別的注意。少喝或者不喝碳酸類飲料,喝完立即漱口都是防止碳酸類飲料侵害牙齒的必要措施。

請注意您牙齒?從牙看出你有沒有癌症!

相關文章閱讀:

美國頂尖醫​​生談癌症!醫療界不能說的秘密...

>>>點我看更多

http://www.life.com.tw/?app=view&no=128158

 

相關推薦

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今年36歲的台北市議員鍾沛君,媽媽和阿姨皆因肺腺癌喪命,今(4)日一早她在臉書PO文透露自己也發現右肺異常,將在今日接受手術。民眾得注意的是,國內最新癌症登記統計國人女性十大癌症,肺癌首度超越大腸癌躍居第二位,台大肺癌權威就特別提醒兩類人,建議可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LD...

閱讀詳情 »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 一名16歲女孩從小被媽媽強迫吃不愛的食物,家人關係雖親密,但一到用餐時間氣氛就變緊繃。三年前父親因意外離世,媽媽送女孩出國讀寄宿學校,一年前放假返家時,她表達不想吃原本愛吃的甜點,陸續出現異常愛哭、便秘、停經情況,媽媽細問才發覺,女兒在校受到同學言語嘲諷,認為自己...

閱讀詳情 »

紐西蘭籍機師染疫掀起台灣本土武漢肺炎(COVID-19)確診風波,指揮中心日前公布新版機組員防疫管理措施,須居家檢疫7天及自主健康管理7天,有國籍航空女機師抱怨,自己的母親開刀卻無法探病。對此,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已請民航局蒐集相關問題,將研議如何處理。一名女機師在臉書抱怨,母親開一個大手術,...

閱讀詳情 »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今(3)日公布國內新增4例境外移入COVID-19確定病例,分別自英國(案810)、德國(案811)、美國(案812)及史瓦帝尼(案813)入境。莊人祥表示,案810為本國籍20多歲女性,去年8月至英國就學,12月30日於當地登機時出現喉嚨癢症狀,31日返國,持有登機...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