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醫用「倒車雷達」甲狀腺腫瘤割除 免傷喉返神經

醫用「倒車雷達」甲狀腺腫瘤割除 免傷喉返神經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甲狀腺手術對於許多病患來說,最擔心的後遺症就是喉返神經傷害,而影響到日後的「發聲」。臨床上,一種類似汽車「倒車雷達」的神經監測器,可幫助手術醫師清楚定位神經,在接近神經危險區域時,甚至會發出聲響來警示,大大提高手術安全性、降低喉返神經傷害的風險。

聲樂老師罹甲狀腺瘤 擔憂失聲丟工作

一位40多歲女性音樂老師,早發現自己有6cm甲狀腺腫瘤,卻猶豫了3、4年不敢開刀治療,原因就是這位老師平時以教聲樂為業,很擔心術後若有個萬一,藉以維生的「工具」會不保。此外,也有位50多歲的媽媽,在做頸部超音波檢查時,發現其甲狀腺惡性腫瘤已經侵犯到周邊組織,原先很擔心手術治療會留下後遺症。以上兩位因使用了神經監測器,術後神經完全無傷,聲帶功能正常,讓她們相當滿意。

甲狀腺周遭組織複雜 增手術不確定性

專攻甲狀腺手術的聯新國際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林晏甥表示,從組織結構來看,甲狀腺周圍佈滿非常多的血管與神經,尤其負責支配聲帶活動的喉返神經,會貼近甲狀腺的後緣經過,過去醫師僅能依靠肉眼或經驗做判斷,但隨著每位病人的神經構造、病灶大小、位置、開刀次數、組織沾黏等變因,會增加許多不確定性。

神經監測器發警報 避傷喉返神經

若能搭配使用神經監測器,先將帶有電極的氣管插管置入喉部,讓電極接觸聲帶來感測聲帶的震動,同步搭配探頭,釋放微小電流,協助辨認及定位神經。當電流刺激喉返神經時,聲帶便會震動,進而刺激管上的電極,並在儀器上產生肌電圖訊號,也同步發出聲響提醒,讓醫師得以判斷,「知道已經快靠近神經了」,如此就能避免對喉返神經造成傷害。

林醫師指出,傳統甲狀腺手術是使用電燒刀,對組織傷害性較大,加上神經僅以肉眼辨識,喉返神經受損機率約有2~3%。而現代治療走微創趨勢,使用組織傷害性較小的能量刀,若再加上使用神經監測器,受損率可降至0.5%以下。

甲狀腺有異應就醫 這些情形要手術

醫師建議以下情形應接受甲狀腺手術治療,甲狀腺惡性腫瘤、良性腫瘤合併壓迫症狀,或細胞學檢查有不確定性。而當術前評估已有周邊組織、肌肉侵犯者,腫瘤體積較大者、特殊職業需求者,或是二次手術可能遭遇組織沾黏,則特別適合使用神經監測器,來降低併發症的機率,目前國內約8成以上的醫院也都引進此一設備,有需要的話可以向醫師諮詢。

目前,台灣成人的甲狀腺結節盛行率約為25%,主要是因為超音波檢查的普及化,可以檢測出大小小於1公分的結節,這是傳統觸診上難以確診的部分。甲狀腺結節主要好發在女性,約是男性的三至四倍,目前已知的危險因子,包括家族史、輻射線、飲食中碘攝取量。雖然甲狀腺結節以良性居多(約佔95%),但也有惡性的可能,因此民眾若有發現甲狀腺問題,仍必須做檢查、追蹤,不宜坐視不管。

【延伸閱讀】照顧好自己的健康 就是愛家最好的禮物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4442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健康醫療網https://healthnews.com.tw更多健康資訊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蔡岳宏報導】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暨全國自殺防治中心日前舉辦「新聞媒體聯繫會議-媒體報導與自殺防治:網路與自殺」,探討如何預防網路自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李明濱理事長建議,媒體應正確報導自殺以免造成模仿效應,並透過教育公眾自殺危險訊號、標誌高風險族群並鼓勵接受治療、心情溫度計 App等方式...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上班頻跑20次廁所 職場新鮮人被誤認工作偷懶 24歲的冠廷(化名)是一名社會新鮮人,畢業後找到網路電商行銷專員工作。由於部門工作量龐大,加上主管要求嚴苛,工作不到一個月就感到沉重壓力,一天上班要跑20幾次廁所,還被主管誤認工作偷懶而被約談。最近家人發現冠廷下班後出現異常...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有糖尿病的李小姐為一名舞台表演者,五年前使用手機時,發現漸漸看不清楚手機上的字,檢查後,診斷出黃斑部病變,經治療後視力漸漸回到正常,也開始透過血糖控制,讓疾病穩定下來。新光醫院眼科醫師蔡孟儒表示,近年來民眾高度用眼比例大幅上升,眼睛長期接受光線慢性刺激,視網膜血管受損,...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林怡亭報導】糖尿病前兆? 小心高血糖上身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活水準提升,現代人經常性熬夜、生活作息不正常又缺少運動,就容易出現慢性病症狀,根據2018年衛福部統計國人慢性病盛行率顯示,平均每四人至少有一人有三高的徵兆,相較十年前有明顯提高的跡象,三高之中的糖尿病則有越來越年輕化的傾向...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