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庚成立微菌治療中心 利用糞便發展微菌叢植入術

長庚成立微菌治療中心 利用糞便發展微菌叢植入術

1名3歲小弟弟因罹患發炎性腸道疾病,持續腹瀉血便而住院,確診為「困難梭菌」感染,雖接受殺菌效果最強的抗生素治療,仍反覆感染,最後醫療團隊以內視鏡將姐姐的腸道菌叢植入病童腸道中,腹瀉血便症狀獲得緩解,且腸道菌相變得均衡。

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召開「微菌叢植入術」成果發表記者會,宣布完成5例治療案例,患者年紀最小3歲,最長者88歲,均感染反覆性「困難梭菌」。此外,長庚也宣布成立「長庚微菌治療中心」、「微菌銀行」,積極投入臨床與轉譯研究。

林口長庚分子感染症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兒童感染科教授邱政洵指出,部分患者因大量、長期使用廣效性抗生素,導致腸道菌相變差,此時又感染「困難梭菌」,其毒素引發了偽膜性大腸炎、毒性巨結腸症。

據統計,美國每年約45萬人感染此菌,其中3萬人因此死亡。台灣地區之前的研究顯示,每10萬住院人次,約有45個感染個案,等於每1,000個出院人次中就有3人曾感染。

在治療上,必須使用更多、更強的抗生素,例如萬古黴素、咪唑尼達,但失敗機率偏高,也可能引發更嚴重的抗藥性細菌感染;即使病情獲得改善,也會反覆感染。但近幾年有突破性進展,「微菌叢植入術」提供了1個環保及自然的治療方式,邱政洵表示,國外不少臨床研究證實療效不錯,相較於傳統的抗生素治療更具成本效益。

為此,林口長庚投入臨床治療,以糞便發展「微菌叢植入術」,治療嚴重或反覆性困難梭菌感染,自去年至今年6月底,成功完成5例,病人最小3歲,最大88歲,治療後均順利改善腸道菌相,緩解腹瀉症狀,成功率達百分百。

以3歲男童為例,一開始以為哥哥可以成為糞便微菌捐贈者,但被驗出致病性細菌,不適合捐贈,最後確認姐姐健康狀況符合捐贈條件,利用內視鏡方式將她的腸道菌叢植入病童腸道中,術後腸道菌叢逐漸改善,移植2至4星期,病人幾乎恢復完全正常的腸道菌相,追蹤時間從2個月到1年多,均無復發跡象。

邱政洵提醒,如果出現不明原因腹瀉,甚至合併腹脹、腹痛或血便,就要懷疑可能是「困難梭菌」感染,應儘快就醫診斷治療。

相關推薦

【文/邱添喜、詹詠茹(新唐人亞太電視台)】長輩聽力受損的狀況,恐怕比你想像中更嚴重。弘道老人基金會協助偏鄉長輩接受聽力篩檢,發現374位長輩中有聽力損失者高達7成,等於每10位就有7位聽不清楚,如果沒有盡快解決,還會增加3成的失智風險。   參加社區活動時,台上老師講的賣力,但對聽力受損的...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林郁敏/台北報導】孩子牙齒排列不整齊,容易產生蛀牙與牙周病問題。根據調查顯示,我國學齡兒童恆牙齲齒經驗指數高達2.5顆,高於世界衛生組織訂定的2顆標準,而這樣不及格的表現,在所謂已開發國家中是相當罕見的。牙科醫師宋慧玲提到,兒童蛀牙與飲食及潔牙習慣有關,但多數的孩子潔牙不夠確實,若再加...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新竹一位六十歲的家庭主婦王太太,近年膝蓋越來越疼痛,吃消炎藥、打玻尿酸都只能維持一段時間。之後到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骨科黃鼎鈞醫師求診,被診斷為前內側退化性膝關節炎,與常見的全膝退化性關節炎不同,這種病患最適合接受微創人工半膝關節置換手術。人工半膝關節國際普及 保留韌帶可彎...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編譯組/外電報導】俗話說:「病從口入」,吃到不對的食品不只影響身材還會傷身!反式脂肪不僅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中風,日前1項研究表示,反式脂肪也可能提高罹患失智症的機率,該研究刊登在《精神病學雜誌》(Neurology)。   這項研究針對日本1,600名沒有失智症且平...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