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養身★長期服用類固醇有副作用 短期使用風險可能降低嗎?

長期服用類固醇有副作用 短期使用風險可能降低嗎?

【NOW健康 陳盈臻/台北報導】類固醇從以前俗稱的「美國仙丹」,到後來出現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症狀,已漸漸成為社會大眾耳熟能詳的1種藥物。先前的研究指出,長期使用口服類固醇可能會產生嚴重副作用,所以臨床醫師在開立口服類固醇多會謹慎以對,非必要時盡量避免讓患者長期使用。不過,如果使用時間不長的話,是否還會造成嚴重的副作用呢?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蔡慧如研究員,與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兒童過敏氣喘風溼科醫師姚宗杰、國立成功大學數據科學研究所張升懋副教授及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陳安安講座副教授共同合作,針對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的安全性進行探究與分析。


我國團隊研究類固醇副作用 成果登國際期刊


研究發現,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天數小於或等於14天),會增加消化道出血、敗血症與心臟衰竭的風險。這篇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20年9月1日國際內科知名醫學期刊《內科學年鑑》(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蔡慧如研究員與姚宗杰醫師的研究團隊利用病例自我對照研究法(self-controlled case-series method),探討有關台灣民眾在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與產生嚴重併發症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利用衛生福利部資料科學加值中心的巨量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期間為2013年至2015年,研究對象為2,623,327位介於20歲至64歲的成年民眾,探討曾使用1次短期口服類固醇者,其在用藥後1個月以及2到3個月(31天至90天)期間,是否會發生消化道出血、敗血症或心臟衰竭的情形。


分析結果顯示,約25%民眾曾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其中以女性患者居多(55.3%),此外,84.5%的民眾並沒有慢性疾病史。使用天數方面,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的中位數為3天,常見病因主要有:急性呼吸道感染或皮膚相關疾病(如: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鼻竇炎、扁桃腺炎、鼻咽炎、咽炎、喉炎、溼疹、蕁麻疹以及搔癢症等),常見相關專科別前5名依序為:皮膚科、耳鼻喉科、家醫科、內科以及小兒科。


短期口服類固醇仍存風險 使用務必留意副作用


根據2017年美國密西根大學的研究指出,患者使用短期口服類固醇(連續使用天數小於30天)時,會增加敗血症、靜脈血栓栓塞和骨折的發生風險。姚宗杰醫師表示,這次在台灣進行的研究也顯示出,患者在使用口服類固醇後第1個月內,其發生消化道出血的機率將高出1.8倍、敗血症高出2倍、心臟衰竭高出2.4倍等。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沒有任何慢性疾病史的患者,短期使用14天以下的口服類固醇,也會出現同樣的疾病風險。


姚宗杰醫師與蔡慧如研究員提醒,有鑑於短期使用口服類固醇仍存在一定的疾病風險,建議臨床醫師開立短期口服類固醇時,仍需謹慎評估使用的必要性與潛在風險;如需開立短期口服類固醇時,也請留意患者在用藥後1個月內是否出現上述情形。同時,民眾如果目前正在服用口服類固醇,切勿自行停藥,如有疑慮應主動與主治醫師討論,以確保用藥安全。


更多NOW健康報導
▸爺爺假牙狂掉難進食 BPS活動假牙提供全口重建新選擇
▸男童尿尿包皮像吹氣球般鼓起 孩子包皮太長該割嗎?

就❤NOW健康:社群 │ 影音 │ 官網
編輯嚴選:新冠肺炎COVID-19 全民疫起加油!

相關推薦

【健康醫療網/記者李依如報導】在台灣,每6個癌症新病人就有一位正值生育年齡。新婚的傳勇展開兩人幸福世界沒多久,隨即發現罹患白血病,倉皇中做了化學治療和血液及骨髓移植,還好順利保住性命。雖然白血病治療對傳勇的生育能力產生永久傷害,但時隔八年,他有幸喜獲麟兒。傳勇說:「幸好當初有醫師、護理師的提醒,在治...

閱讀詳情 »

【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質子是治療癌症的新利器,但在太空卻可能破壞衛星電子元件,導致運作失常,甚至失靈。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質子暨放射治療中心「粒子物理暨照射核心實驗室」,可模擬太空近地軌道上的高能質子輻射狀況,提供衛星執行任務的安全檢測,7月21日正式加入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太空中心所發起的「太空環...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王澍清/台北報導】中央氣象局天氣預報資料顯示,近日台灣夏季室外氣溫動輒攝氏36度以上,甚至有時會高達攝氏39度,在這高溫下,熱傷害就診人數屢創新高。 根據衛生福利部「即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分析全國181家醫院急診及時資料顯示,今年7月1日至24日止因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人次659...

閱讀詳情 »

【NOW健康 陳敬哲/台北報導】國內新增5名境外移入病例!今(28)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布,分別是4名菲律賓與1名香港移入病患,都在7月26日搭機入境,5人都是台灣籍,除1名無明顯症狀外,其餘入境時都有症狀立即採檢,目前都在醫院隔離治療,匡列27名接觸者,當中22名列居家隔離,5人列自主健康管理。...

閱讀詳情 »

Facebook留言